决策树
决策树是一种简单、常用的基础模型。之所以说它简单,不仅因为它的思想原理简单具体、贴近实际,它并不需要像线性回归模型一样用一个数学公式来表征,而是由规则来抽象。说它基础,是因为它是一系列复杂强大的模型的基础。
决策树的基本思想是通过将数据不断划分,使原来混乱的数据信息逐渐清晰。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如果你去相亲,你可能以外貌为第一特征来决定是否继续往下考虑;如果外貌过关了,你可能还会考虑职位和收入水平;如果收入水平也过关了,再去考虑品质……这种层层筛选的过程就蕴含着决策树的朴素思想。
决策树不局限于数学模型的具体形式,它既可以用来作分类,也可以用来作回归,二者的基本思想类似,处理方法上有差别。
分类树
根据前文的描述,应该有两个问题:1、如何表征数据的混乱或清晰的程度?2、如何将数据划分?
一个分类变量,设想一下极端情况,如果都是True或False,那它取True或False的概率就是0或1,这些都是100%确定的,你无需做任何猜测,这种情况下数据就是最清晰的;反之,如果一个变量各有50%的True或False,你甚至没办法预测一个样本更有可能是True还是False,这种情况下数据就是最混乱的。
有两个指标可以用来衡量数据的不确定程度:熵
和基尼系数
(并非经济学上的概念)
具体就不推导了,可见当p接近0或1时,这两个指标都接近于0,表示不确定度最低,信息最为清晰;当p接近0.5时,不确定度最高,信息最为混乱。
第一个问题解答了,第二个问题如何来进行数据划分?分类树的主要过程如下:
- 首先计算分类变量在不做任何划分下的熵或基尼系数
- 计算每一个特征在各个水平下的划分的加权熵或基尼系数
- 选择令分类变量熵或基尼系数减少得最多的特征作为节点往下划分
- 重复以上过程,直至数据被清晰划分
决策树的过程就是不断将数据集细分的过程,可是如果细分过头了,模型的泛化能力就差,在新的测试数据中预测准确率就低。
那么如何解决决策树过拟合的问题?剪枝
。迭代过程无需细分那么多步,决策树无需有那么多层。
剪枝有2种思路:一种是预剪枝
,决策树每次分裂时,只有分裂后的RSS减小超过某一阈值才分裂,但这种方法只看眼前一步,看不到后面的几步,因此不免过于短视,容易错过最优的模型。另一种后剪枝
,就是先就生成一棵大树,然后再剪去那些细枝末节。
剪枝之后的决策树不仅模型变得更简单,更易于解释,测试准确率也提升了(虽然提升得不多)。
回归树
决策树不仅可以用来分类,也可以用来回归。回归树与分类树的差别主要在于两点:
- 回归树并不采用熵或基尼系数,而是将连续的特征采用分割点分割成离散的区间,以左右两侧的RSS最小为优化目标;
- 分类树最后以划分空间内点的投票作为分类结果,而分归树最后以划分空间内的平均值作为回归值。
通过交叉验证证明不用剪枝,构建出的回归值是离散的,通过把新的数据沿着决策树分枝归类,然后赋予其一个回归值。
决策树的优缺点
- 解释性强,比线性回归更强
- 更贴近人的决策模式,易于理解
- 易于可视化(高维线性回归模型则不能)
- 可以直接处理分类型变量而不需要创建哑变量
- 决策树的准确性不是很高
前文提到决策树具有容易过拟合、准确性不太高的缺点,可以用装袋
、随机森林
和提升
方法来对组合大量的决策树,从而提高预测效果。
装袋
装袋法(Bagging)又称自助法聚集(bootstrap aggregation)
,联想到之前提到的自助法的思想方法,对于n个同方差σ2的观测,其平均值的方差为σ2/n,这说明求平均可以降低方差。那么自然地可以进一步联想,通过自助法抽取n个样本,建立n个决策树模型,然后对n个预测结果求平均,也可以降低方差,提高准确性。
装袋法通过自助法抽样B个样本,建立B棵高方差的决策树,不必剪枝。对于分类问题,B个分类结果投票选最多的就好;对于回归问题,B个回归值求平均。B取大一点也不会造成过拟合。装袋法并不仅适用于决策树,但对决策树尤其有用。
随机森林
随机森林是装袋的延伸,不同之处在于:每一次用自助法建立的样本之后并不用全部特征去建立决策树,而是同样对特征也进行抽样,每次抽m个特征(m一般为√p,当m=p时,随机森林就变成装袋法了)。为什么每次不用全部而只有部分特征?在之前进行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拟合时有一个问题必须注意:特征之间的相关性。对于装袋法来说,每次都用所有特征,如果有一些强特征,导致每棵树的分裂方式都类似,这样不同树之间的预测变量就高度相关,这样即使求平均,能减小方差也有限。
随机森林的思想就是每次只抽一部分特征来建模,在大量的树下确保所有的特征都会被使用,这样平均之下就会减弱不同树之间特征的高度相关性,以减小总体的方差,达到总体的最优。
提升
提升(boosting)
与装袋类似,都是集成学习算法,基本思想方法都是把多个弱分类器(但正确率要大于50%否则没有集成的意义)集成成强分类器。不过与装袋不同,装袋的每一步都是独立抽样的,提升每一次迭代则是基于前一次的数据进行修正,提高前一次模型中分错样本在下次抽中的概率,打个比方就是给一个学生做一张卷子,每做完一次就把他做错的题抽出来让他继续做,直到他所有的题都能做对为止。
以下是经典的Adaboost算法
流程:
为每个样本初始化权值w=1/n;开始迭代,在第t轮迭代中:
- 使用训练集训练分类器Ct,训练误差e=所有被分类错误样本的权值之和
- 计算分类器的权值为α=1/2ln((1−e)/e)
- 更新样本当前的权值wt:
若分类正确,则减少权值,wt+1=wt∗e^−α;
若分类错误,则加大权值,wt+1=wt∗e^α - 将所有样本的权值归一化,使其相加为1。
用生成的所有分类器预测未知样本X,最终结果为所有分类器输出的加权平均。
boosting的效果跟随机森林差不多。
详细文章:决策树、装袋、提升和随机森林 – 简书 (jianshu.com)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由极客之音整理,本文链接:https://www.bmabk.com/index.php/post/1027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