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P粘包问题

导读:本篇文章讲解 @TCP粘包问题,希望对大家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站点地址:www.bmabk.com

TCP的粘包和拆包问题往往出现在基于TCP协议的通讯中,今天详细了解一下TCP的粘包和拆包以及解决方案。

什么是粘包?

语义解释为:指TCP协议中,发送方发送的若干包数据到接收方接收时粘成一包,从接收缓冲区看,后一包数据的头紧接着前一包数据的尾。

TCP是面向字节流的协议,就是没有界限的一串数据,本没有“包”的概念,“粘包”和“拆包”一说是为了有助于形象地理解这两种现象。

为什么UDP没有粘包?

粘包拆包问题在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以及传输层都有可能发生。日常的网络应用开发大都在传输层进行,由于UDP有消息保护边界,不会发生粘包拆包问题,因此粘包拆包问题只发生在TCP协议中。

粘包拆包发生场景

因为TCP是面向流,没有边界,而操作系统在发送TCP数据时,会通过缓冲区来进行优化,例如缓冲区为1024个字节大小。

如果一次请求发送的数据量比较小,没达到缓冲区大小,TCP则会将多个请求合并为同一个请求进行发送,这就形成了粘包问题。

如果一次请求发送的数据量比较大,超过了缓冲区大小,TCP就会将其拆分为多次发送,这就是拆包。

关于粘包和拆包可以参考下图的几种情况:
@TCP粘包问题

上图中演示了以下几种情况:

正常的理想情况,两个包恰好满足TCP缓冲区的大小或达到TCP等待时长,分别发送两个包;
粘包:两个包较小,间隔时间短,发生粘包,合并成一个包发送;
拆包:一个包过大,超过缓存区大小,拆分成两个或多个包发送;
拆包和粘包:Packet1过大,进行了拆包处理,而拆出去的一部分又与Packet2进行粘包处理。

常见的解决方案

对于粘包和拆包问题,常见的解决方案有四种:

1)发送端将每个包都封装成固定的长度,比如100字节大小。如果不足100字节可通过补0或空等进行填充到指定长度;
2)发送端在每个包的末尾使用固定的分隔符,例如\r\n。如果发生拆包需等待多个包发送过来之后再找到其中的\r\n进行合并;例如,FTP协议;
3)将消息分为头部和消息体,头部中保存整个消息的长度,只有读取到足够长度的消息之后才算是读到了一个完整的消息;
4)通过自定义协议进行粘包和拆包的处理。

实例:为什么 HTTP 报文中要存在空行“?

因为 HTTP 协议并没有规定报头部分的键值对有多少个. 空行就相当于是报头的结束标记“, 或者是 “报头和正文之间的分隔符“.
HTTP 在传输层依赖 TCP 协议, TCP 是面向字节流的. 如果没有这个空行, 就会出现粘包问题“.
@TCP粘包问题

小结

TCP协议粘包拆包问题是因为TCP协议数据传输是基于字节流的,它不包含消息、数据包等概念,需要应用层协议自己设计消息的边界,即消息帧(Message Framing)。如果应用层协议没有使用基于长度或者基于终结符息边界等方式进行处理,则会导致多个消息的粘包和拆包。

虽然很多框架中都有现成的解决方案,比如Netty,但底层的原理我们还是要清楚的,而且还要知道有这么会事,才能更好的结合场景进行使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由极客之音整理,本文链接:https://www.bmabk.com/index.php/post/110899.html

(0)
小半的头像小半

相关推荐

极客之音——专业性很强的中文编程技术网站,欢迎收藏到浏览器,订阅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