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言
数据结构
和算法
是程序的 2
大基础结构,如果说数据
是程序的汽油,算法
则就是程序的发动机。
什么是数据结构?
指数据
在计算机中的存储方式,数据的存储方式会影响到获取数据的便利性。
现实生活中,如果把春夏秋冬的衣物全部堆放在一起,当需要某一季节的衣服时,寻找起来是困难的。
如果分门别类、有条理地存放,则寻找起来会方便很多。
同理,编写程序时,如果对程序所依赖的数据有条理、易于查找的方式进行存储,则在处理数据时,可以提升程序的整体性能。
数据结构准确说是一个空间管理概念,同样的数据使用不同的数据结构时,对程序会有空间度上的影响。
什么是算法?
理解算法,可以从 2
个角度:
- 广义角度: 算法是指处理数据时,使用的解决思路。只要能达到数据处理目的,任一解决思路都可认为是算法,也就是说程序中无处不算法。
- 狭义角度: 对各种解决问题的经验和思路进行总结、归纳,形成算法体系或算法思想。
研究算法的意义:
- 条条道路通罗马,解决同一个问题的方案往往不只一种,所以,需要在诸多的方案中选择最佳的一种,这便是研究算法的意义之一。
- 系统化算法理论,以此让算法成为一门独立的体系,当解决问题时,可以遵循问题的特征快速找到特定的算法方案。
本文主要是从狭义角度聊聊常见的几种算法。
2. 常见算法思想
2.1 穷举算法思想
穷举算法
也称为枚举算法
或暴力算法
,是一种原始算法
。
什么是原始算法
?
要了解原始算法
的概念,就需要理解计算机的思维模式。
计算机本质是一台无意识
、无经验
、无知识
积累的冰冷机器,它仅有基本的运算能力和判断能力。当然它还有一个人类无法比拟的强项,运算速度非常快。
人类思维和计算机思维的区别
比如,请找出数列[1,2,3,4,5]
中哪 2
个数字相加等于 5
。人类思维是直观性学习思维,可以直接给出答案,计算机不行。
计算机采用的是基本运算
加判断
的方案。先把1
和2
相加然后判断,如果不是,继续 把1
和 3
相加再判断……
这种思维我们称为穷举思维
或暴力思维
。
nums = [1, 2, 3, 4, 5]
for i in range(len(nums)):
for j in range(len(nums)):
if nums[i] != nums[j] and nums[i] + nums[j] == 5:
print(nums[i], nums[j])
当数列中的数字很少的时候,人类的思维有优势,当数据量很大的时候,计算机虽然采用的是笨拙的穷举思维,但是,因处理速度快,反而要远远快于人类计算出来。
本质上讲,计算机是无思维的,或者说计算机只会穷举
,所以说,算法的本质都是引导性
的。
什么是引导性?
就是你问它,它摇头或点头,你根据它的点头或摇头,继续问,它继续点头或摇头,直到得到你想到的答案。
穷法算法的思想:在一个指定的数据范围之内,通过不停地判断直到查找到正确的答案。
可以用
2
句话概括:无循环无程序,无条件无逻辑。
现根据穷举算法
的思路解决一个数学中常见的猜数字
题目。
如下图,每一个中文汉字表示一个数字,请找出每一个汉字所对应的数字。
穷举流程:
- 确定数字范围: 如果要让整个表达式有意义,则
我
和程
字所对应的数字不能是0
。所以我
和程
字的数字范围应该是1~9
之间,其它的数字范围可以是0~9
之间。 - 初始每一个汉字所对应的数字, 然后套用表达式进行计算,如果计算结果符合要求,则宣布查找到,否则,更改每一个汉字所对应的数字。
编写实现:
# 为 我很爱编程 中的每一个汉字初始数字起始边界
wo = 1
hen = 0
ai = 0
bian = 1
chen = 1
count = 0
result = 0
for wo in range(1, 10):
for hen in range(0, 10):
for ai in range(0, 10):
for bian in range(0, 10):
for chen in range(1, 10):
result = chen * pow(10, 5) + chen * pow(10, 4) + chen * pow(10, 3) + chen * pow(10, 2) + chen * pow(
10, 1) + chen
num1 = wo * pow(10, 4) + hen * pow(10, 3) + ai * pow(10, 2) + bian * pow(10, 1) + chen
count += 1
if num1 * wo == result:
print(wo, hen, ai, bian, chen)
print("次数:",count)
break
'''
输出结果
7 9 3 6 5
次数: 62429
'''
上述代码为典型的穷举算法
,代码中添加了一个计数器,用来统计最终计算多少次,仅为了观察。
穷举算法的结构有一个较大的特点,往往会出现循环语法结构层层嵌套。
在此基础上思考,是否存在优化方案,可以减少循环次数。
题目中还有一个隐式条件,我很爱编程
中的每一个汉字所对应的数字不能相同。可以把这条件加入到上述代码中。
# 为 我很爱编程 中的每一个汉字初始数字起始边界
wo = 1
hen = 0
ai = 0
bian = 1
chen = 1
count = 0
result = 0
for wo in range(1, 10):
for hen in range(0, 10):
if hen == wo:
continue
for ai in range(0, 10):
if ai == hen or ai == wo:
continue
for bian in range(0, 10):
if bian == ai or bian == hen or bian == wo:
continue
for chen in range(1, 10):
if chen == bian or chen == ai or chen == hen or chen == wo:
continue
result = chen * pow(10, 5) + chen * pow(10, 4) + chen * pow(10, 3) + chen * pow(10, 2) + chen * pow(
10, 1) + chen
num1 = wo * pow(10, 4) + hen * pow(10, 3) + ai * pow(10, 2) + bian * pow(10, 1) + chen
count += 1
if num1 * wo == result:
print(wo, hen, ai, bian, chen)
print("次数:", count)
break
'''
输出结果:
7 9 3 6 5
次数: 18666
'''
从 2
次代码的运行结果可知,循环次数减少了 62429-18666=43763
次。虽然减少了循环次数,因没有从本质上改变算法结构,所以说还是最原始的穷举算法
思路。
2.2 递推算法思想
计算机的思维本质是穷举。但是,人的思维是知识性、探索性思维,可以在解决问题时,发现问题中的规律,并通过计算机语言告诉计算机,这样可以在计算时绕过一些不必要的计算。
研究算法的本质就是通过发现数据间的规律、减少穷举的次数。
什么是递推算法?
简单讲,不断地利用已知信息推导出最终结果。显然,已知信息和最终结果数据之间一定要存在某些内在联系或规律。
递推算法又分为顺推法
和逆推法
。
-
顺推法: 从已知条件出发,逐步推算出所需要的结果。
-
逆推法: 从已知的结果出发,用迭代式逐步推算出问题开始,逆推法的本质就是逆向思维。
这里通过 2
个案例分别介绍顺推法
和逆推法
。
斐波拉契数列
数列 [1,1,2,3,5,8,13,21,34,55,……]
就是一个符合斐波拉契
关系的数列。
斐波拉契数列特点:
- 数列中的第
1
、2
位置的数字是1
,这是已知信息。 - 从第
3
个位置开始,其值为前面2
个数字相加的结果。 知道了第3
个位置的值,也将知道第4
个位值,依此类推,可以求解出任何位置的数字。
num1 = 1
num2 = 1
for i in range(12):
# 推导出第 3 个位置的数字
num3 = num1 + num2
print(num3, end="\t")
# 为计算后续数据做准备
num1 = num2
num2 = num3
求解斐波拉契
数列的方案就是典型的顺推思维
。
如有数列[1,4,10,22,46……]
,分析数列中前面几个数字的规律,输出数列的前 20
个数字。分析后可发现第 1
个位置的数字 1
是已知信息,从第 2
个位置开始,其值和前一个值符合2*x+2
的线性规律,所以也可以递推算法求解。
猴子吃桃
有一只猴子,第 1
天摘了若干桃子,吃了桃子的一半后又吃了一个,第 2
天也是吃了桃子一半后再吃了一个……如此类推,到第 10
天时,还剩余 1
只桃子。请问猴子第 1
天摘了多少只桃子。
分析:
-
第
10
天还剩余1
只桃子,可以看成是已知信息,已知信息属于结果信息。 -
求解第
1
天的桃子总量,需求解的是开始问题。
可以使用逆推算法
,也就是我们经常讲的逆向思维解决猴子吃桃问题。
找出数据之间的关系:
- 第
10
有1
个桃子,第10
天的这1
个桃子是取第9
天桃子的一半减一个剩余的。 - 前一天的桃子除以
2
减1
等于后1
天的桃子,或者说,前1
天的桃子等于(后1
天的桃子加1
)乘以2
。
有了数列之间的关系,编码就很容易了。
# 第 10 天的桃子数,也是已知条件
num = 1
for i in range(9):
# 向第 1 天推进
num = (num + 1) * 2
print(num)
类似的问题还有很多:
如猜年龄问题。
有 5
个小孩子,问第 1
个小孩子的年龄是多少?他说他是第 2
个小孩子的年龄加 2
岁。
问第 2
个小孩子的年龄时,他说他是第3
个小孩子的年龄加2
岁。
问第3
个小孩子的年龄时,他说他是第 4
个小孩子年龄加2
岁。
问第 4
个小孩子年龄时,他说他是第 5
个小孩子的年龄加2
岁。
问第 5
个小孩子的年龄时,他说他的年龄是 6
岁,求解每一个小孩子的年龄。
这个问题也是典型的逆推问题。第 5
个小孩子的年龄是已知的,而且知道与前一个小孩子年龄的关系前一个小孩子的年龄=后一个小孩子年龄+2。满足数学上的线性函数关系。
一层层回推就能计算出第 1
个小孩子的年龄是:14
岁。
age = 6
for i in range(4, 0, -1):
age = age + 2
print("第{0}个小孩子的年龄是{1}".format(i,age))
'''
输出结果
第4个小孩子的年龄是8
第3个小孩子的年龄是10
第2个小孩子的年龄是12
第1个小孩子的年龄是14
'''
上述问题虽然简单,但能精确地描述递推算法的思想。
2.3 递归算法
具体解决问题时,总是一种算法借鉴另一种算法,或一个算法中融入另一种算法。算法之间互相交织、迭代而诞生出新的算法。
前文所说,穷举
才是计算机的本质,其它算法无非是通过分析问题、发现规律、减少算法的实施过程中的次数。
什么是递归算法?
通过不停调用函数
本身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地。
如现实生活中经常会遇到的问题,我要找到小王的电话号码,可以帮助理解递归过程。
想知道朋友小王
的电话号码,先找到朋友小李
,小李
说他也没有,但是他会帮问问小张
,小张
说他也没有,他会问问小胡
,小胡说他知道。
这里面包括 2
条线。
- 递进线:
我
-(问)->小李
-(问)->小张
-(问)->小胡
(结果)。 - 回溯线: 小胡-(结果)->小张-(结果)->小李-(结果)->我。
递归算法的特点:
- 通过
递进线
寻求帮助。递推线的最终必须有能得到帮助的时候(如最后小胡知道小王的电话号码),否则会成为死结。表现在编码实施过程中需要有调用终止的时候。 - 通过
回溯线
求解出原始问题。
前面的斐波拉契数列
也可以使用递归算法解决。比如说,想知道在第 12
位置的数字是多少。
- 递进线:求数列第
12
位置的值,求助于第11
位置的值,然后再求助于第10
的值, 一至求助到第1
,2
位置。 - 回溯线:通过回溯求解出原始问题。
def fb(pos):
if pos == 1 or pos == 2:
# 求助的终点
return 1
# 求助
return fb(pos - 1) + fb(pos - 2)
res = fb(12)
print(res)
求解年龄的问题也可以使用递归算法实现。
def get_age(number):
if number == 5:
return 6
return get_age(number + 1) + 2
print(get_age(1))
递归算法可以用于 2
类问题的求解:
-
替代循环语法结构。一个函数就是一个逻辑实现的封装,反复调用自己,则可认为重复执行相同逻辑。
递归比循环的性能低下。能使用循坏解决的问题就不要使用递归。
-
一个看似复杂的问题,其实最终答案归结到一个小问题上,如求阶乘、斐波拉契之类的问题。
递归更多应用于此类型问题的求解。
斐波拉契
和求年龄
的问题即可以使用前文的递推算法思想
实现,也可以使用递归
算法实现。说明:
-
解决一个问题不能拘泥一种方案。
-
算法与算法之间会有重叠、借鉴、融合之处。
任何语言都提供有递归调用方式。可以利用递归的特点对数据进行处理。
递归的底层依赖于栈数据结构,递归的具体细节本文不做太多讲解,本文意在概括常见算法。
在算法理论中,回溯本身就是一种算法方案,可独立解决很多实际问题。
回溯法是计算机解题中常用的算法,很多问题无法根据某种确定的计算法则来求解,但可以利用回溯的技术求解。回溯法是搜索算法中的一种控制策略。
它的基本思想是:从问题的某一种状态(一般是默认的初始状态)出发,搜索从这种状态出发所能达到的所有“状态”,当一条路走到“尽头”的时候,先退几步,接着从另一种可能的“状态”出发,继续搜索,直到所有的“路径”都尝试过。
回溯思路在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无处不在,对此体现的较具体的就是下棋,还有一个典型的应用就是走迷宫。
因回溯已经内置在递归算法中,一般需要使用回溯解决的问题,都会用到递归。
2.4 分治思想
将一个计算复杂的问题分为若干子问题来进行求解,然后合并各个小问题得到原始问题的最终求解。
分治算法的特点:
- 原始问题和分解出来的子问题的问题形式相同,只是数据规模不相同,也就是说无论是原始问题,还是分解后的子问题,都在解决同一个问题。
- 分解出来的子问题具有完全独立性,子问题是原始问题的缩影。
分治算法实时有 2
个过程:
- 分治: 原始问题能分解成若干较小的相同问题,子问题因规模较小,更容易求解到答案。
- 合并: 合并子问题得到原始问题的求解。
因子问题与原始问题相同,一般会使用递归算法多次迭代。
如二分查找
以及快速排序
,都是分治的思想的应用。
二分查找
的具体实现过程,请查阅我的博文:https://blog.51cto.com/gkcode/5250956
快速排序
的具体的实现过程,请查阅我的博文:https://blog.51cto.com/gkcode/5195936
2.5 贪心算法思想
贪心算法总是做出在当前看来最好的选择,并从不整体最优考虑,只是局部最优秀。虽然贪心算法总是从局部最优求解,但有时也有可能让最终求解也是最优的。
贪心算法的特点:
-
不能保证最后的解是最优的。
-
不能用来求最大或最小解问题。
-
只能求满足某些约束条件的可行解。
贪婪算法最典型的案例:找零钱。
问题描述:在超市购物时,收银员找零钱时,如何使找回零钱的纸币数最少。
贪心算法的思路是从最大面值的币种开始,按递减的顺序考虑各种币种。也就是先尽量用大面值的币种,当不足大面值币种的金额时才去考虑下一种较小面值的币种。
这里的贪心表现在最大可能使用最大金额的币种。显然,贪心算法在此问题上是可行的。
编码实现:
假设人民币有 100
、50
、20
、10
、5
、2
、1
、0.5
、0.1
几种面额,且数量无限,找零钱时,请尽量实现找给顾客的零钱所用到的币种的总数量最少。
# 币种
bi_zhongs = [100, 50, 20, 10, 5, 2, 1, 0.5, 0.2, 0.1]
# 记录最终结果
dic = {}
# 找霍
lq = 68.9
# 为了便于计算,扩大100倍
lq = lq * 100
for i in range(len(bi_zhongs)):
if lq >= bi_zhongs[i] * 100:
# 计算张数
count = lq // (bi_zhongs[i] * 100)
dic[bi_zhongs[i]] = int(count)
# 余额
lq = lq % (bi_zhongs[i] * 100)
if lq == 0:
break
# 输出每一种币种的数量
print(dic)
'''
输出结果:
{50: 1, 10: 1, 5: 1, 2: 1, 1: 1, 0.5: 1, 0.2: 2}
'''
3. 总结
本文介绍了常见的几种基础算法 ,除些之外,还有更多算法思想。如动态规划、摸拟思想……限于篇幅原因,本文中即不一一罗列,也不深研算法内在细节。
后续会为某些经典算法单独开文,详细介绍其算法的微妙之处。
万变不离其宗,研究算法时即要做到能对各种算法独立分析,又要做到融合贯通。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由极客之音整理,本文链接:https://www.bmabk.com/index.php/post/145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