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ue 中 computed 和 watch 有什么区别?
计算属性 computed:
(1)支持缓存,只有依赖数据发生变化时,才会重新进行计算函数;
(2)计算属性内不支持异步操作;
(3)计算属性的函数中都有一个 get(默认具有,获取计算属性)和 set(手动添加,设置计算属性)方法;
(4)计算属性是自动监听依赖值的变化,从而动态返回内容。
侦听属性 watch:
(1)不支持缓存,只要数据发生变化,就会执行侦听函数;
(2)侦听属性内支持异步操作;
(3)侦听属性的值可以是一个对象,接收 handler 回调,deep,immediate 三个属性;
(3)监听是一个过程,在监听的值变化时,可以触发一个回调,并做一些其他事情。
mixin 和 mixins 区别
mixin
用于全局混入,会影响到每个组件实例,通常插件都是这样做初始化的。
Vue.mixin({
beforeCreate() {
// ...逻辑 // 这种方式会影响到每个组件的 beforeCreate 钩子函数
},
});
虽然文档不建议在应用中直接使用 mixin
,但是如果不滥用的话也是很有帮助的,比如可以全局混入封装好的 ajax
或者一些工具函数等等。
mixins
应该是最常使用的扩展组件的方式了。如果多个组件中有相同的业务逻辑,就可以将这些逻辑剥离出来,通过 mixins
混入代码,比如上拉下拉加载数据这种逻辑等等。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 mixins
混入的钩子函数会先于组件内的钩子函数执行,并且在遇到同名选项的时候也会有选择性的进行合并。
slot是什么?有什么作用?原理是什么?
slot又名插槽,是Vue的内容分发机制,组件内部的模板引擎使用slot元素作为承载分发内容的出口。插槽slot是子组件的一个模板标签元素,而这一个标签元素是否显示,以及怎么显示是由父组件决定的。slot又分三类,默认插槽,具名插槽和作用域插槽。
- 默认插槽:又名匿名查抄,当slot没有指定name属性值的时候一个默认显示插槽,一个组件内只有有一个匿名插槽。
- 具名插槽:带有具体名字的插槽,也就是带有name属性的slot,一个组件可以出现多个具名插槽。
- 作用域插槽:默认插槽、具名插槽的一个变体,可以是匿名插槽,也可以是具名插槽,该插槽的不同点是在子组件渲染作用域插槽时,可以将子组件内部的数据传递给父组件,让父组件根据子组件的传递过来的数据决定如何渲染该插槽。
实现原理:当子组件vm实例化时,获取到父组件传入的slot标签的内容,存放在vm.$slot
中,默认插槽为vm.$slot.default
,具名插槽为vm.$slot.xxx
,xxx 为插槽名,当组件执行渲染函数时候,遇到slot标签,使用$slot
中的内容进行替换,此时可以为插槽传递数据,若存在数据,则可称该插槽为作用域插槽。
vue-router守卫
导航守卫
router.beforeEach
全局前置守卫
to: Route
: 即将要进入的目标(路由对象)from: Route
: 当前导航正要离开的路由next: Function
: 一定要调用该方法来resolve
这个钩子。(一定要用这个函数才能去到下一个路由,如果不用就拦截)- 执行效果依赖 next 方法的调用参数。
next()
: 进行管道中的下一个钩子。如果全部钩子执行完了,则导航的状态就是 confirmed (确认的)。next(false)
:取消进入路由,url地址重置为from路由地址(也就是将要离开的路由地址)
// main.js 入口文件
import router from './router'; // 引入路由
router.beforeEach((to, from, next) => {
next();
});
router.beforeResolve((to, from, next) => {
next();
});
router.afterEach((to, from) => {
console.log('afterEach 全局后置钩子');
});
路由独享的守卫 你可以在路由配置上直接定义
beforeEnter
守卫
const router = new VueRouter({
routes: [
{
path: '/foo',
component: Foo,
beforeEnter: (to, from, next) => {
// ...
}
}
]
})
组件内的守卫你可以在路由组件内直接定义以下路由导航守卫
const Foo = {
template: `...`,
beforeRouteEnter (to, from, next) {
// 在渲染该组件的对应路由被 confirm 前调用
// 不!能!获取组件实例 `this`
// 因为当守卫执行前,组件实例还没被创建
},
beforeRouteUpdate (to, from, next) {
// 在当前路由改变,但是该组件被复用时调用
// 举例来说,对于一个带有动态参数的路径 /foo/:id,在 /foo/1 和 /foo/2 之间跳转的时候,
// 由于会渲染同样的 Foo 组件,因此组件实例会被复用。而这个钩子就会在这个情况下被调用。
// 可以访问组件实例 `this`
},
beforeRouteLeave (to, from, next) {
// 导航离开该组件的对应路由时调用,我们用它来禁止用户离开
// 可以访问组件实例 `this`
// 比如还未保存草稿,或者在用户离开前,
将setInterval销毁,防止离开之后,定时器还在调用。
}
}
既然Vue通过数据劫持可以精准探测数据变化,为什么还需要虚拟DOM进行diff检测差异
- 响应式数据变化,
Vue
确实可以在数据变化时,响应式系统可以立刻得知。但是如果给每个属性都添加watcher
用于更新的话,会产生大量的watcher
从而降低性能 - 而且粒度过细也得导致更新不准确的问题,所以
vue
采用了组件级的watcher
配合diff
来检测差异
什么是作用域插槽
插槽
- 创建组件虚拟节点时,会将组件儿子的虚拟节点保存起来。当初始化组件时,通过插槽属性将儿子进行分类
{a:[vnode],b[vnode]}
- 渲染组件时会拿对应的
slot
属性的节点进行替换操作。(插槽的作用域为父组件)
<app>
<div slot="a">xxxx</div>
<div slot="b">xxxx</div>
</app>
slot name="a"
slot name="b"
作用域插槽
- 作用域插槽在解析的时候不会作为组件的孩子节点。会解析成函数,当子组件渲染时,会调用此函数进行渲染。(插槽的作用域为子组件)
- 普通插槽渲染的作用域是父组件,作用域插槽的渲染作用域是当前子组件。
// 插槽
const VueTemplateCompiler = require('vue-template-compiler');
let ele = VueTemplateCompiler.compile(`
<my-component>
<div slot="header">node</div>
<div>react</div>
<div slot="footer">vue</div>
</my-component> `
)
// with(this) {
// return _c('my-component', [_c('div', {
// attrs: { "slot": "header" },
// slot: "header"
// }, [_v("node")] // _文本及诶点 )
// , _v(" "),
// _c('div', [_v("react")]), _v(" "), _c('div', {
// attrs: { "slot": "footer" },
// slot: "footer" }, [_v("vue")])])
// }
const VueTemplateCompiler = require('vue-template-compiler');
let ele = VueTemplateCompiler.compile(`
<div>
<slot name="header"></slot>
<slot name="footer"></slot>
<slot></slot>
</div> `
);
with(this) {
return _c('div', [_v("node"), _v(" "), _t(_v("vue")])]), _v(" "), _t("default")], 2)
}
// _t定义在 core/instance/render-helpers/index.js
// 作用域插槽:
let ele = VueTemplateCompiler.compile(` <app>
<div slot-scope="msg" slot="footer">{{msg.a}}</div>
</app> `
);
// with(this) {
// return _c('app', { scopedSlots: _u([{
// // 作用域插槽的内容会被渲染成一个函数
// key: "footer",
// fn: function (msg) {
// return _c('div', {}, [_v(_s(msg.a))]) } }])
// })
// }
// }
const VueTemplateCompiler = require('vue-template-compiler');
VueTemplateCompiler.compile(` <div><slot name="footer" a="1" b="2"></slot> </div> `);
// with(this) { return _c('div', [_t("footer", null, { "a": "1", "b": "2" })], 2) }
Vuex和单纯的全局对象有什么区别?
- Vuex 的状态存储是响应式的。当 Vue 组件从 store 中读取状态的时候,若 store 中的状态发生变化,那么相应的组件也会相应地得到高效更新。
- 不能直接改变 store 中的状态。改变 store 中的状态的唯一途径就是显式地提交 (commit) mutation。这样可以方便地跟踪每一个状态的变化,从而能够实现一些工具帮助更好地了解我们的应用。
为什么Vue采用异步渲染
Vue 是组件级更新,如果不采用异步更新,那么每次更新数据都会对当前组件进行重新渲染,所以为了性能, Vue 会在本轮数据更新后,在异步更新视图。核心思想
nextTick
源码相关
dep.notify()
通知watcher
进行更新,subs[i].update
依次调用watcher
的update
,queueWatcher
将watcher
去重放入队列,nextTick
(flushSchedulerQueue
)在下一tick
中刷新watcher
队列(异步)
update () { /* istanbul ignore else */
if (this.lazy) {
this.dirty = true
}
else if (this.sync) {
this.run()
}
else {
queueWatcher(this); // 当数据发生变化时会将watcher放到一个队列中批量更新
}
}
export function queueWatcher (watcher: Watcher) {
const id = watcher.id // 会对相同的watcher进行过滤
if (has[id] == null) {
has[id] = true
if (!flushing) {
queue.push(watcher)
} else {
let i = queue.length - 1
while (i > index && queue[i].id > watcher.id) {
i--
}
queue.splice(i + 1, 0, watcher)
}
// queue the flush
if (!waiting) {
waiting = true
if (process.env.NODE_ENV !== 'production' && !config.async) {
flushSchedulerQueue()
return
}
nextTick(flushSchedulerQueue) // 调用nextTick方法 批量的进行更新
}
}
}
为什么要使用异步组件
- 节省打包出的结果,异步组件分开打包,采用
jsonp
的方式进行加载,有效解决文件过大的问题。 - 核心就是包组件定义变成一个函数,依赖
import()
语法,可以实现文件的分割加载。
components:{
AddCustomerSchedule:(resolve)=>import("../components/AddCustomer") // require([])
}
原理
export function ( Ctor: Class<Component> | Function | Object | void, data: ?VNodeData, context: Component, children: ?Array<VNode>, tag?: string ): VNode | Array<VNode> | void {
// async component
let asyncFactory
if (isUndef(Ctor.cid)) {
asyncFactory = Ctor
Ctor = resolveAsyncComponent(asyncFactory, baseCtor) // 默认调用此函数时返回 undefiend
// 第二次渲染时Ctor不为undefined
if (Ctor === undefined) {
return createAsyncPlaceholder( // 渲染占位符 空虚拟节点
asyncFactory,
data,
context,
children,
tag
)
}
}
}
function resolveAsyncComponent ( factory: Function, baseCtor: Class<Component> ): Class<Component> | void {
if (isDef(factory.resolved)) {
// 3.在次渲染时可以拿到获取的最新组件
return factory.resolved
}
const resolve = once((res: Object | Class<Component>) => {
factory.resolved = ensureCtor(res, baseCtor)
if (!sync) {
forceRender(true) //2. 强制更新视图重新渲染
} else {
owners.length = 0
}
})
const reject = once(reason => {
if (isDef(factory.errorComp)) {
factory.error = true forceRender(true)
}
})
const res = factory(resolve, reject)// 1.将resolve方法和reject方法传入,用户调用 resolve方法后
sync = false
return factory.resolved
}
$route
和$router
的区别
$route
是“路由信息对象”,包括path
,params
,hash
,query
,fullPath
,matched
,name
等路由信息参数。- 而
$router
是“路由实例”对象包括了路由的跳转方法,钩子函数等
Vue3的设计目标是什么?做了哪些优化
1、设计目标
不以解决实际业务痛点的更新都是耍流氓,下面我们来列举一下Vue3
之前我们或许会面临的问题
- 随着功能的增长,复杂组件的代码变得越来越难以维护
- 缺少一种比较「干净」的在多个组件之间提取和复用逻辑的机制
- 类型推断不够友好
bundle
的时间太久了
而 Vue3
经过长达两三年时间的筹备,做了哪些事情?
我们从结果反推
- 更小
- 更快
- TypeScript支持
- API设计一致性
- 提高自身可维护性
- 开放更多底层功能
一句话概述,就是更小更快更友好了
更小
Vue3
移除一些不常用的API
- 引入
tree-shaking
,可以将无用模块“剪辑”,仅打包需要的,使打包的整体体积变小了
更快
主要体现在编译方面:
diff
算法优化- 静态提升
- 事件监听缓存
SSR
优化
更友好
vue3
在兼顾vue2
的options API
的同时还推出了composition API
,大大增加了代码的逻辑组织和代码复用能力
这里代码简单演示下:
存在一个获取鼠标位置的函数
import { toRefs, reactive } from 'vue';
function useMouse(){
const state = reactive({x:0,y:0});
const update = e=>{
state.x = e.pageX;
state.y = e.pageY;
}
onMounted(()=>{
window.addEventListener('mousemove',update);
})
onUnmounted(()=>{
window.removeEventListener('mousemove',update);
})
return toRefs(state);
}
我们只需要调用这个函数,即可获取x
、y
的坐标,完全不用关注实现过程
试想一下,如果很多类似的第三方库,我们只需要调用即可,不必关注实现过程,开发效率大大提高
同时,VUE3
是基于typescipt
编写的,可以享受到自动的类型定义提示
2、优化方案
vue3
从很多层面都做了优化,可以分成三个方面:
- 源码
- 性能
- 语法 API
源码
源码可以从两个层面展开:
- 源码管理
- TypeScript
源码管理
vue3
整个源码是通过 monorepo
的方式维护的,根据功能将不同的模块拆分到packages
目录下面不同的子目录中
这样使得模块拆分更细化,职责划分更明确,模块之间的依赖关系也更加明确,开发人员也更容易阅读、理解和更改所有模块源码,提高代码的可维护性
另外一些 package
(比如 reactivity
响应式库)是可以独立于 Vue
使用的,这样用户如果只想使用 Vue3
的响应式能力,可以单独依赖这个响应式库而不用去依赖整个 Vue
TypeScript
Vue3
是基于typeScript
编写的,提供了更好的类型检查,能支持复杂的类型推导
性能
vue3
是从什么哪些方面对性能进行进一步优化呢?
- 体积优化
- 编译优化
- 数据劫持优化
这里讲述数据劫持:
在vue2
中,数据劫持是通过Object.defineProperty
,这个 API 有一些缺陷,并不能检测对象属性的添加和删除
Object.defineProperty(data, 'a',{
get(){
// track
},
set(){
// trigger
}
})
尽管Vue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提供了 set
和delete
实例方法,但是对于用户来说,还是增加了一定的心智负担
同时在面对嵌套层级比较深的情况下,就存在性能问题
default {
data: {
a: {
b: {
c: {
d: 1
}
}
}
}
}
相比之下,vue3
是通过proxy
监听整个对象,那么对于删除还是监听当然也能监听到
同时Proxy
并不能监听到内部深层次的对象变化,而 Vue3
的处理方式是在getter
中去递归响应式,这样的好处是真正访问到的内部对象才会变成响应式,而不是无脑递归
语法 API
这里当然说的就是composition API
,其两大显著的优化:
- 优化逻辑组织
- 优化逻辑复用
逻辑组织
一张图,我们可以很直观地感受到 Composition API
在逻辑组织方面的优势
相同功能的代码编写在一块,而不像options API
那样,各个功能的代码混成一块
逻辑复用
在vue2
中,我们是通过mixin
实现功能混合,如果多个mixin
混合,会存在两个非常明显的问题:命名冲突和数据来源不清晰
而通过composition
这种形式,可以将一些复用的代码抽离出来作为一个函数,只要的使用的地方直接进行调用即可
同样是上文的获取鼠标位置的例子
import { toRefs, reactive, onUnmounted, onMounted } from 'vue';
function useMouse(){
const state = reactive({x:0,y:0});
const update = e=>{
state.x = e.pageX;
state.y = e.pageY;
}
onMounted(()=>{
window.addEventListener('mousemove',update);
})
onUnmounted(()=>{
window.removeEventListener('mousemove',update);
})
return toRefs(state);
}
组件使用
import useMousePosition from './mouse'
export default {
setup() {
const { x, y } = useMousePosition()
return { x, y }
}
}
可以看到,整个数据来源清晰了,即使去编写更多的hook
函数,也不会出现命名冲突的问题
Vue中diff算法原理
DOM
操作是非常昂贵的,因此我们需要尽量地减少DOM
操作。这就需要找出本次DOM
必须更新的节点来更新,其他的不更新,这个找出的过程,就需要应用diff算法
vue
的diff
算法是平级比较,不考虑跨级比较的情况。内部采用深度递归的方式+双指针(头尾都加指针)
的方式进行比较。
简单来说,Diff算法有以下过程
- 同级比较,再比较子节点(根据
key
和tag
标签名判断) - 先判断一方有子节点和一方没有子节点的情况(如果新的
children
没有子节点,将旧的子节点移除) - 比较都有子节点的情况(核心
diff
) - 递归比较子节点
- 正常
Diff
两个树的时间复杂度是O(n^3)
,但实际情况下我们很少会进行跨层级的移动DOM
,所以Vue
将Diff
进行了优化,从O(n^3) -> O(n)
,只有当新旧children
都为多个子节点时才需要用核心的Diff
算法进行同层级比较。 Vue2
的核心Diff
算法采用了双端比较
的算法,同时从新旧children
的两端开始进行比较,借助key
值找到可复用的节点,再进行相关操作。相比React
的Diff
算法,同样情况下可以减少移动节点次数,减少不必要的性能损耗,更加的优雅- 在创建
VNode
时就确定其类型,以及在mount/patch
的过程中采用位运算来判断一个VNode
的类型,在这个基础之上再配合核心的Diff
算法,使得性能上较Vue2.x
有了提升
vue3中采用最长递增子序列来实现
diff
优化
回答范例
思路
diff
算法是干什么的- 它的必要性
- 它何时执行
- 具体执行方式
- 拔高:说一下
vue3
中的优化
回答范例
Vue
中的diff
算法称为patching
算法,它由Snabbdo
m修改而来,虚拟DOM
要想转化为真实DOM
就需要通过patch
方法转换- 最初
Vue1.x
视图中每个依赖均有更新函数对应,可以做到精准更新,因此并不需要虚拟DOM
和patching
算法支持,但是这样粒度过细导致Vue1.x
无法承载较大应用;Vue 2.x
中为了降低Watcher
粒度,每个组件只有一个Watcher
与之对应,此时就需要引入patching
算法才能精确找到发生变化的地方并高效更新 vue
中diff
执行的时刻是组件内响应式数据变更触发实例执行其更新函数时,更新函数会再次执行render
函数获得最新的虚拟DOM
,然后执行patc
h函数,并传入新旧两次虚拟DOM,通过比对两者找到变化的地方,最后将其转化为对应的DOM
操作patch
过程是一个递归过程,遵循深度优先、同层比较的策略;以vue3
的patch
为例
- 首先判断两个节点是否为相同同类节点,不同则删除重新创建
- 如果双方都是文本则更新文本内容
- 如果双方都是元素节点则递归更新子元素,同时更新元素属性
- 更新子节点时又分了几种情况
- 新的子节点是文本,老的子节点是数组则清空,并设置文本;
- 新的子节点是文本,老的子节点是文本则直接更新文本;
- 新的子节点是数组,老的子节点是文本则清空文本,并创建新子节点数组中的子元素;
- 新的子节点是数组,老的子节点也是数组,那么比较两组子节点,更新细节blabla
vue3
中引入的更新策略:静态节点标记等
vdom中diff算法的简易实现
以下代码只是帮助大家理解diff
算法的原理和流程
- 将
vdom
转化为真实dom
:
const createElement = (vnode) => {
let tag = vnode.tag;
let attrs = vnode.attrs || {};
let children = vnode.children || [];
if(!tag) {
return null;
}
//创建元素
let elem = document.createElement(tag);
//属性
let attrName;
for (attrName in attrs) {
if(attrs.hasOwnProperty(attrName)) {
elem.setAttribute(attrName, attrs[attrName]);
}
}
//子元素
children.forEach(childVnode => {
//给elem添加子元素
elem.appendChild(createElement(childVnode));
})
//返回真实的dom元素
return elem;
}
- 用简易
diff
算法做更新操作
function updateChildren(vnode, newVnode) {
let children = vnode.children || [];
let newChildren = newVnode.children || [];
children.forEach((childVnode, index) => {
let newChildVNode = newChildren[index];
if(childVnode.tag === newChildVNode.tag) {
//深层次对比, 递归过程
updateChildren(childVnode, newChildVNode);
} else {
//替换
replaceNode(childVnode, newChildVNode);
}
})
}
说下你的vue项目的目录结构,如果是大型项目你该怎么划分结构和划分组件呢
一、为什么要划分
使用vue
构建项目,项目结构清晰会提高开发效率,熟悉项目的各种配置同样会让开发效率更高
在划分项目结构的时候,需要遵循一些基本的原则:
- 文件夹和文件夹内部文件的语义一致性
- 单一入口/出口
- 就近原则,紧耦合的文件应该放到一起,且应以相对路径引用
- 公共的文件应该以绝对路径的方式从根目录引用
/src
外的文件不应该被引入
文件夹和文件夹内部文件的语义一致性
我们的目录结构都会有一个文件夹是按照路由模块来划分的,如pages
文件夹,这个文件夹里面应该包含我们项目所有的路由模块,并且仅应该包含路由模块,而不应该有别的其他的非路由模块的文件夹
这样做的好处在于一眼就从 pages
文件夹看出这个项目的路由有哪些
单一入口/出口
举个例子,在pages
文件夹里面存在一个seller
文件夹,这时候seller
文件夹应该作为一个独立的模块由外部引入,并且 seller/index.js
应该作为外部引入 seller 模块的唯一入口
// 错误用法
import sellerReducer from 'src/pages/seller/reducer'
// 正确用法
import { reducer as sellerReducer } from 'src/pages/seller'
这样做的好处在于,无论你的模块文件夹内部有多乱,外部引用的时候,都是从一个入口文件引入,这样就很好的实现了隔离,如果后续有重构需求,你就会发现这种方式的优点
就近原则,紧耦合的文件应该放到一起,且应以相对路径引用
使用相对路径可以保证模块内部的独立性
// 正确用法
import styles from './index.module.scss'
// 错误用法
import styles from 'src/pages/seller/index.module.scss'
举个例子
假设我们现在的 seller 目录是在 src/pages/seller
,如果我们后续发生了路由变更,需要加一个层级,变成 src/pages/user/seller
。
如果我们采用第一种相对路径的方式,那就可以直接将整个文件夹拖过去就好,seller
文件夹内部不需要做任何变更。
但是如果我们采用第二种绝对路径的方式,移动文件夹的同时,还需要对每个 import
的路径做修改
公共的文件应该以绝对路径的方式从根目录引用
公共指的是多个路由模块共用,如一些公共的组件,我们可以放在src/components
下
在使用到的页面中,采用绝对路径的形式引用
// 错误用法
import Input from '../../components/input'
// 正确用法
import Input from 'src/components/input'
同样的,如果我们需要对文件夹结构进行调整。将 /src/components/input
变成 /src/components/new/input
,如果使用绝对路径,只需要全局搜索替换
再加上绝对路径有全局的语义,相对路径有独立模块的语义
src 外的文件不应该被引入
vue-cli
脚手架已经帮我们做了相关的约束了,正常我们的前端项目都会有个src
文件夹,里面放着所有的项目需要的资源,js
,css
, png
, svg
等等。src
外会放一些项目配置,依赖,环境等文件
这样的好处是方便划分项目代码文件和配置文件
二、目录结构
单页面目录结构
project
│ .browserslistrc
│ .env.production
│ .eslintrc.js
│ .gitignore
│ babel.config.js
│ package-lock.json
│ package.json
│ README.md
│ vue.config.js
│ yarn-error.log
│ yarn.lock
│
├─public
│ favicon.ico
│ index.html
│
|-- src
|-- components
|-- input
|-- index.js
|-- index.module.scss
|-- pages
|-- seller
|-- components
|-- input
|-- index.js
|-- index.module.scss
|-- reducer.js
|-- saga.js
|-- index.js
|-- index.module.scss
|-- buyer
|-- index.js
|-- index.js
多页面目录结构
my-vue-test:.
│ .browserslistrc
│ .env.production
│ .eslintrc.js
│ .gitignore
│ babel.config.js
│ package-lock.json
│ package.json
│ README.md
│ vue.config.js
│ yarn-error.log
│ yarn.lock
│
├─public
│ favicon.ico
│ index.html
│
└─src
├─apis //接口文件根据页面或实例模块化
│ index.js
│ login.js
│
├─components //全局公共组件
│ └─header
│ index.less
│ index.vue
│
├─config //配置(环境变量配置不同passid等)
│ env.js
│ index.js
│
├─contant //常量
│ index.js
│
├─images //图片
│ logo.png
│
├─pages //多页面vue项目,不同的实例
│ ├─index //主实例
│ │ │ index.js
│ │ │ index.vue
│ │ │ main.js
│ │ │ router.js
│ │ │ store.js
│ │ │
│ │ ├─components //业务组件
│ │ └─pages //此实例中的各个路由
│ │ ├─amenu
│ │ │ index.vue
│ │ │
│ │ └─bmenu
│ │ index.vue
│ │
│ └─login //另一个实例
│ index.js
│ index.vue
│ main.js
│
├─scripts //包含各种常用配置,工具函数
│ │ map.js
│ │
│ └─utils
│ helper.js
│
├─store //vuex仓库
│ │ index.js
│ │
│ ├─index
│ │ actions.js
│ │ getters.js
│ │ index.js
│ │ mutation-types.js
│ │ mutations.js
│ │ state.js
│ │
│ └─user
│ actions.js
│ getters.js
│ index.js
│ mutation-types.js
│ mutations.js
│ state.js
│
└─styles //样式统一配置
│ components.less
│
├─animation
│ index.less
│ slide.less
│
├─base
│ index.less
│ style.less
│ var.less
│ widget.less
│
└─common
index.less
reset.less
style.less
transition.less
小结
项目的目录结构很重要,因为目录结构能体现很多东西,怎么规划目录结构可能每个人有自己的理解,但是按照一定的规范去进行目录的设计,能让项目整个架构看起来更为简洁,更加易用
vue要做权限管理该怎么做?如果控制到按钮级别的权限怎么做
一、是什么
权限是对特定资源的访问许可,所谓权限控制,也就是确保用户只能访问到被分配的资源
而前端权限归根结底是请求的发起权,请求的发起可能有下面两种形式触发
- 页面加载触发
- 页面上的按钮点击触发
总的来说,所有的请求发起都触发自前端路由或视图
所以我们可以从这两方面入手,对触发权限的源头进行控制,最终要实现的目标是:
- 路由方面,用户登录后只能看到自己有权访问的导航菜单,也只能访问自己有权访问的路由地址,否则将跳转
4xx
提示页 - 视图方面,用户只能看到自己有权浏览的内容和有权操作的控件
- 最后再加上请求控制作为最后一道防线,路由可能配置失误,按钮可能忘了加权限,这种时候请求控制可以用来兜底,越权请求将在前端被拦截
二、如何做
前端权限控制可以分为四个方面:
- 接口权限
- 按钮权限
- 菜单权限
- 路由权限
接口权限
接口权限目前一般采用jwt
的形式来验证,没有通过的话一般返回401
,跳转到登录页面重新进行登录
登录完拿到token
,将token
存起来,通过axios
请求拦截器进行拦截,每次请求的时候头部携带token
axios.interceptors.request.use(config => {
config.headers['token'] = cookie.get('token')
return config
})
axios.interceptors.response.use(res=>{},{response}=>{
if (response.data.code === 40099 || response.data.code === 40098) { //token过期或者错误
router.push('/login')
}
})
路由权限控制
方案一
初始化即挂载全部路由,并且在路由上标记相应的权限信息,每次路由跳转前做校验
const routerMap = [
{
path: '/permission',
component: Layout,
redirect: '/permission/index',
alwaysShow: true, // will always show the root menu
meta: {
title: 'permission',
icon: 'lock',
roles: ['admin', 'editor'] // you can set roles in root nav
},
children: [{
path: 'page',
component: () => import('@/views/permission/page'),
name: 'pagePermission',
meta: {
title: 'pagePermission',
roles: ['admin'] // or you can only set roles in sub nav
}
}, {
path: 'directive',
component: () => import('@/views/permission/directive'),
name: 'directivePermission',
meta: {
title: 'directivePermission'
// if do not set roles, means: this page does not require permission
}
}]
}]
这种方式存在以下四种缺点:
- 加载所有的路由,如果路由很多,而用户并不是所有的路由都有权限访问,对性能会有影响。
- 全局路由守卫里,每次路由跳转都要做权限判断。
- 菜单信息写死在前端,要改个显示文字或权限信息,需要重新编译
- 菜单跟路由耦合在一起,定义路由的时候还有添加菜单显示标题,图标之类的信息,而且路由不一定作为菜单显示,还要多加字段进行标识
方案二
初始化的时候先挂载不需要权限控制的路由,比如登录页,404等错误页。如果用户通过URL进行强制访问,则会直接进入404,相当于从源头上做了控制
登录后,获取用户的权限信息,然后筛选有权限访问的路由,在全局路由守卫里进行调用addRoutes
添加路由
import router from './router'
import store from './store'
import { Message } from 'element-ui'
import NProgress from 'nprogress' // progress bar
import 'nprogress/nprogress.css'// progress bar style
import { getToken } from '@/utils/auth' // getToken from cookie
NProgress.configure({ showSpinner: false })// NProgress Configuration
// permission judge function
function hasPermission(roles, permissionRoles) {
if (roles.indexOf('admin') >= 0) return true // admin permission passed directly
if (!permissionRoles) return true
return roles.some(role => permissionRoles.indexOf(role) >= 0)
}
const whiteList = ['/login', '/authredirect']// no redirect whitelist
router.beforeEach((to, from, next) => {
NProgress.start() // start progress bar
if (getToken()) { // determine if there has token
/* has token*/
if (to.path === '/login') {
next({ path: '/' })
NProgress.done() // if current page is dashboard will not trigger afterEach hook, so manually handle it
} else {
if (store.getters.roles.length === 0) { // 判断当前用户是否已拉取完user_info信息
store.dispatch('GetUserInfo').then(res => { // 拉取user_info
const roles = res.data.roles // note: roles must be a array! such as: ['editor','develop']
store.dispatch('GenerateRoutes', { roles }).then(() => { // 根据roles权限生成可访问的路由表
router.addRoutes(store.getters.addRouters) // 动态添加可访问路由表
next({ ...to, replace: true }) // hack方法 确保addRoutes已完成 ,set the replace: true so the navigation will not leave a history record
})
}).catch((err) => {
store.dispatch('FedLogOut').then(() => {
Message.error(err || 'Verification failed, please login again')
next({ path: '/' })
})
})
} else {
// 没有动态改变权限的需求可直接next() 删除下方权限判断 ↓
if (hasPermission(store.getters.roles, to.meta.roles)) {
next()//
} else {
next({ path: '/401', replace: true, query: { noGoBack: true }})
}
// 可删 ↑
}
}
} else {
/* has no token*/
if (whiteList.indexOf(to.path) !== -1) { // 在免登录白名单,直接进入
next()
} else {
next('/login') // 否则全部重定向到登录页
NProgress.done() // if current page is login will not trigger afterEach hook, so manually handle it
}
}
})
router.afterEach(() => {
NProgress.done() // finish progress bar
})
按需挂载,路由就需要知道用户的路由权限,也就是在用户登录进来的时候就要知道当前用户拥有哪些路由权限
这种方式也存在了以下的缺点:
- 全局路由守卫里,每次路由跳转都要做判断
- 菜单信息写死在前端,要改个显示文字或权限信息,需要重新编译
- 菜单跟路由耦合在一起,定义路由的时候还有添加菜单显示标题,图标之类的信息,而且路由不一定作为菜单显示,还要多加字段进行标识
菜单权限
菜单权限可以理解成将页面与理由进行解耦
方案一
菜单与路由分离,菜单由后端返回
前端定义路由信息
{
name: "login",
path: "/login",
component: () => import("@/pages/Login.vue")
}
name
字段都不为空,需要根据此字段与后端返回菜单做关联,后端返回的菜单信息中必须要有name
对应的字段,并且做唯一性校验
全局路由守卫里做判断
function hasPermission(router, accessMenu) {
if (whiteList.indexOf(router.path) !== -1) {
return true;
}
let menu = Util.getMenuByName(router.name, accessMenu);
if (menu.name) {
return true;
}
return false;
}
Router.beforeEach(async (to, from, next) => {
if (getToken()) {
let userInfo = store.state.user.userInfo;
if (!userInfo.name) {
try {
await store.dispatch("GetUserInfo")
await store.dispatch('updateAccessMenu')
if (to.path === '/login') {
next({ name: 'home_index' })
} else {
//Util.toDefaultPage([...routers], to.name, router, next);
next({ ...to, replace: true })//菜单权限更新完成,重新进一次当前路由
}
}
catch (e) {
if (whiteList.indexOf(to.path) !== -1) { // 在免登录白名单,直接进入
next()
} else {
next('/login')
}
}
} else {
if (to.path === '/login') {
next({ name: 'home_index' })
} else {
if (hasPermission(to, store.getters.accessMenu)) {
Util.toDefaultPage(store.getters.accessMenu,to, routes, next);
} else {
next({ path: '/403',replace:true })
}
}
}
} else {
if (whiteList.indexOf(to.path) !== -1) { // 在免登录白名单,直接进入
next()
} else {
next('/login')
}
}
let menu = Util.getMenuByName(to.name, store.getters.accessMenu);
Util.title(menu.title);
});
Router.afterEach((to) => {
window.scrollTo(0, 0);
});
每次路由跳转的时候都要判断权限,这里的判断也很简单,因为菜单的name
与路由的name
是一一对应的,而后端返回的菜单就已经是经过权限过滤的
如果根据路由name
找不到对应的菜单,就表示用户有没权限访问
如果路由很多,可以在应用初始化的时候,只挂载不需要权限控制的路由。取得后端返回的菜单后,根据菜单与路由的对应关系,筛选出可访问的路由,通过addRoutes
动态挂载
这种方式的缺点:
- 菜单需要与路由做一一对应,前端添加了新功能,需要通过菜单管理功能添加新的菜单,如果菜单配置的不对会导致应用不能正常使用
- 全局路由守卫里,每次路由跳转都要做判断
方案二
菜单和路由都由后端返回
前端统一定义路由组件
const Home = () => import("../pages/Home.vue");
const UserInfo = () => import("../pages/UserInfo.vue");
export default {
home: Home,
userInfo: UserInfo
};
后端路由组件返回以下格式
[
{
name: "home",
path: "/",
component: "home"
},
{
name: "home",
path: "/userinfo",
component: "userInfo"
}
]
在将后端返回路由通过addRoutes
动态挂载之间,需要将数据处理一下,将component
字段换为真正的组件
如果有嵌套路由,后端功能设计的时候,要注意添加相应的字段,前端拿到数据也要做相应的处理
这种方法也会存在缺点:
- 全局路由守卫里,每次路由跳转都要做判断
- 前后端的配合要求更高
按钮权限
方案一
按钮权限也可以用v-if
判断
但是如果页面过多,每个页面页面都要获取用户权限role
和路由表里的meta.btnPermissions
,然后再做判断
这种方式就不展开举例了
方案二
通过自定义指令进行按钮权限的判断
首先配置路由
{
path: '/permission',
component: Layout,
name: '权限测试',
meta: {
btnPermissions: ['admin', 'supper', 'normal']
},
//页面需要的权限
children: [{
path: 'supper',
component: _import('system/supper'),
name: '权限测试页',
meta: {
btnPermissions: ['admin', 'supper']
} //页面需要的权限
},
{
path: 'normal',
component: _import('system/normal'),
name: '权限测试页',
meta: {
btnPermissions: ['admin']
} //页面需要的权限
}]
}
自定义权限鉴定指令
import Vue from 'vue'
/**权限指令**/
const has = Vue.directive('has', {
bind: function (el, binding, vnode) {
// 获取页面按钮权限
let btnPermissionsArr = [];
if(binding.value){
// 如果指令传值,获取指令参数,根据指令参数和当前登录人按钮权限做比较。
btnPermissionsArr = Array.of(binding.value);
}else{
// 否则获取路由中的参数,根据路由的btnPermissionsArr和当前登录人按钮权限做比较。
btnPermissionsArr = vnode.context.$route.meta.btnPermissions;
}
if (!Vue.prototype.$_has(btnPermissionsArr)) {
el.parentNode.removeChild(el);
}
}
});
// 权限检查方法
Vue.prototype.$_has = function (value) {
let isExist = false;
// 获取用户按钮权限
let btnPermissionsStr = sessionStorage.getItem("btnPermissions");
if (btnPermissionsStr == undefined || btnPermissionsStr == null) {
return false;
}
if (value.indexOf(btnPermissionsStr) > -1) {
isExist = true;
}
return isExist;
};
export {has}
在使用的按钮中只需要引用v-has
指令
<el-button @click='editClick' type="primary" v-has>编辑</el-button>
小结
关于权限如何选择哪种合适的方案,可以根据自己项目的方案项目,如考虑路由与菜单是否分离
权限需要前后端结合,前端尽可能的去控制,更多的需要后台判断
二、如何解决
解决跨域的方法有很多,下面列举了三种:
- JSONP
- CORS
- Proxy
而在vue
项目中,我们主要针对CORS
或Proxy
这两种方案进行展开
CORS
CORS (Cross-Origin Resource Sharing,跨域资源共享)是一个系统,它由一系列传输的HTTP头组成,这些HTTP头决定浏览器是否阻止前端 JavaScript 代码获取跨域请求的响应
CORS
实现起来非常方便,只需要增加一些 HTTP
头,让服务器能声明允许的访问来源
只要后端实现了 CORS
,就实现了跨域
!
以koa
框架举例
添加中间件,直接设置Access-Control-Allow-Origin
响应头
app.use(async (ctx, next)=> {
ctx.set('Access-Control-Allow-Origin', '*');
ctx.set('Access-Control-Allow-Headers', 'Content-Type, Content-Length, Authorization, Accept, X-Requested-With , yourHeaderFeild');
ctx.set('Access-Control-Allow-Methods', 'PUT, POST, GET, DELETE, OPTIONS');
if (ctx.method == 'OPTIONS') {
ctx.body = 200;
} else {
await next();
}
})
ps: Access-Control-Allow-Origin
设置为*其实意义不大,可以说是形同虚设,实际应用中,上线前我们会将Access-Control-Allow-Origin
值设为我们目标host
Proxy
代理(Proxy)也称网络代理,是一种特殊的网络服务,允许一个(一般为客户端)通过这个服务与另一个网络终端(一般为服务器)进行非直接的连接。一些网关、路由器等网络设备具备网络代理功能。一般认为代理服务有利于保障网络终端的隐私或安全,防止攻击
方案一
如果是通过vue-cli
脚手架工具搭建项目,我们可以通过webpack
为我们起一个本地服务器作为请求的代理对象
通过该服务器转发请求至目标服务器,得到结果再转发给前端,但是最终发布上线时如果web应用和接口服务器不在一起仍会跨域
在vue.config.js
文件,新增以下代码
amodule.exports = {
devServer: {
host: '127.0.0.1',
port: 8084,
open: true,// vue项目启动时自动打开浏览器
proxy: {
'/api': { // '/api'是代理标识,用于告诉node,url前面是/api的就是使用代理的
target: "http://xxx.xxx.xx.xx:8080", //目标地址,一般是指后台服务器地址
changeOrigin: true, //是否跨域
pathRewrite: { // pathRewrite 的作用是把实际Request Url中的'/api'用""代替
'^/api': ""
}
}
}
}
}
通过axios
发送请求中,配置请求的根路径
axios.defaults.baseURL = '/api'
方案二
此外,还可通过服务端实现代理请求转发
以express
框架为例
var express = require('express');
const proxy = require('http-proxy-middleware')
const app = express()
app.use(express.static(__dirname + '/'))
app.use('/api', proxy({ target: 'http://localhost:4000', changeOrigin: false
}));
module.exports = app
方案三
通过配置nginx
实现代理
server {
listen 80;
location / {
root /var/www/html;
index index.html index.htm;
try_files $uri $uri/ /index.html;
}
location /api {
proxy_pass http://127.0.0.1:3000;
proxy_redirect off;
proxy_set_header Host $host;
proxy_set_header X-Real-IP $remote_addr;
proxy_set_header X-Forwarded-For $proxy_add_x_forwarded_for;
}
}
keep-alive 使用场景和原理
keep-alive
是Vue
内置的一个组件, 可以实现组件缓存 ,当组件切换时不会对当前组件进行卸载。 一般结合路由和动态组件一起使用 ,用于缓存组件- 提供
include
和exclude
属性, 允许组件有条件的进行缓存 。两者都支持字符串或正则表达式,include
表示只有名称匹配的组件会被缓存,exclude
表示任何名称匹配的组件都不会被缓存 ,其中exclude
的优先级比include
高 - 对应两个钩子函数
activated
和deactivated
,当组件被激活时,触发钩子函数activated
,当组件被移除时,触发钩子函数deactivated
keep-alive
的中还运用了LRU
(最近最少使用) 算法,选择最近最久未使用的组件予以淘汰
<keep-alive></keep-alive>
包裹动态组件时,会缓存不活动的组件实例,主要用于保留组件状态或避免重新渲染- 比如有一个列表和一个详情,那么用户就会经常执行打开详情=>返回列表=>打开详情…这样的话列表和详情都是一个频率很高的页面,那么就可以对列表组件使用
<keep-alive></keep-alive>
进行缓存,这样用户每次返回列表的时候,都能从缓存中快速渲染,而不是重新渲染
关于keep-alive的基本用法
<keep-alive>
<component :is="view"></component>
</keep-alive>
使用includes
和exclude
:
<keep-alive include="a,b">
<component :is="view"></component>
</keep-alive>
<!-- 正则表达式 (使用 `v-bind`) -->
<keep-alive :include="/a|b/">
<component :is="view"></component>
</keep-alive>
<!-- 数组 (使用 `v-bind`) -->
<keep-alive :include="['a', 'b']">
<component :is="view"></component>
</keep-alive>
匹配首先检查组件自身的 name
选项,如果 name
选项不可用,则匹配它的局部注册名称 (父组件 components
选项的键值),匿名组件不能被匹配
设置了 keep-alive
缓存的组件,会多出两个生命周期钩子(activated
与deactivated
):
- 首次进入组件时:
beforeRouteEnter
>beforeCreate
>created
>mounted
>activated
> … … >beforeRouteLeave
>deactivated
- 再次进入组件时:
beforeRouteEnter
>activated
> … … >beforeRouteLeave
>deactivated
使用场景
使用原则:当我们在某些场景下不需要让页面重新加载时我们可以使用keepalive
举个栗子:
当我们从首页
–>列表页
–>商详页
–>再返回
,这时候列表页应该是需要keep-alive
从首页
–>列表页
–>商详页
–>返回到列表页(需要缓存)
–>返回到首页(需要缓存)
–>再次进入列表页(不需要缓存)
,这时候可以按需来控制页面的keep-alive
在路由中设置keepAlive
属性判断是否需要缓存
{
path: 'list',
name: 'itemList', // 列表页
component (resolve) {
require(['@/pages/item/list'], resolve)
},
meta: {
keepAlive: true,
title: '列表页'
}
}
使用<keep-alive>
<div id="app" class='wrapper'>
<keep-alive>
<!-- 需要缓存的视图组件 -->
<router-view v-if="$route.meta.keepAlive"></router-view>
</keep-alive>
<!-- 不需要缓存的视图组件 -->
<router-view v-if="!$route.meta.keepAlive"></router-view>
</div>
思考题:缓存后如何获取数据
解决方案可以有以下两种:
beforeRouteEnter
:每次组件渲染的时候,都会执行beforeRouteEnter
beforeRouteEnter(to, from, next){
next(vm=>{
console.log(vm)
// 每次进入路由执行
vm.getData() // 获取数据
})
},
actived
:在keep-alive
缓存的组件被激活的时候,都会执行actived
钩子
// 注意:服务器端渲染期间avtived不被调用
activated(){
this.getData() // 获取数据
},
扩展补充:LRU 算法是什么?
LRU
的核心思想是如果数据最近被访问过,那么将来被访问的几率也更高,所以我们将命中缓存的组件key
重新插入到this.keys
的尾部,这样一来,this.keys
中越往头部的数据即将来被访问几率越低,所以当缓存数量达到最大值时,我们就删除将来被访问几率最低的数据,即this.keys
中第一个缓存的组件
相关代码
keep-alive
是vue
中内置的一个组件
源码位置:src/core/components/keep-alive.js
export default {
name: "keep-alive",
abstract: true, //抽象组件
props: {
include: patternTypes, //要缓存的组件
exclude: patternTypes, //要排除的组件
max: [String, Number], //最大缓存数
},
created() {
this.cache = Object.create(null); //缓存对象 {a:vNode,b:vNode}
this.keys = []; //缓存组件的key集合 [a,b]
},
destroyed() {
for (const key in this.cache) {
pruneCacheEntry(this.cache, key, this.keys);
}
},
mounted() {
//动态监听include exclude
this.$watch("include", (val) => {
pruneCache(this, (name) => matches(val, name));
});
this.$watch("exclude", (val) => {
pruneCache(this, (name) => !matches(val, name));
});
},
render() {
const slot = this.$slots.default; //获取包裹的插槽默认值 获取默认插槽中的第一个组件节点
const vnode: VNode = getFirstComponentChild(slot); //获取第一个子组件
// 获取该组件节点的componentOptions
const componentOptions: ?VNodeComponentOptions =
vnode && vnode.componentOptions;
if (componentOptions) {
// 获取该组件节点的名称,优先获取组件的name字段,如果name不存在则获取组件的tag
const name: ?string = getComponentName(componentOptions);
const { include, exclude } = this;
// 不走缓存 如果name不在inlcude中或者存在于exlude中则表示不缓存,直接返回vnode
if (
// not included 不包含
(include && (!name || !matches(include, name))) ||
// excluded 排除里面
(exclude && name && matches(exclude, name))
) {
//返回虚拟节点
return vnode;
}
const { cache, keys } = this;
// 获取组件的key值
const key: ?string =
vnode.key == null
? // same constructor may get registered as different local components
// so cid alone is not enough (#3269)
componentOptions.Ctor.cid +
(componentOptions.tag ? `::${componentOptions.tag}` : "")
: vnode.key;
// 拿到key值后去this.cache对象中去寻找是否有该值,如果有则表示该组件有缓存,即命中缓存
if (cache[key]) {
//通过key 找到缓存 获取实例
vnode.componentInstance = cache[key].componentInstance;
// make current key freshest
remove(keys, key); //通过LRU算法把数组里面的key删掉
keys.push(key); //把它放在数组末尾
} else {
cache[key] = vnode; //没找到就换存下来
keys.push(key); //把它放在数组末尾
// prune oldest entry //如果超过最大值就把数组第0项删掉
if (this.max && keys.length > parseInt(this.max)) {
pruneCacheEntry(cache, keys[0], keys, this._vnode);
}
}
vnode.data.keepAlive = true; //标记虚拟节点已经被缓存
}
// 返回虚拟节点
return vnode || (slot && slot[0]);
},
};
可以看到该组件没有template
,而是用了render
,在组件渲染的时候会自动执行render
函数
this.cache
是一个对象,用来存储需要缓存的组件,它将以如下形式存储:
this.cache = {
'key1':'组件1',
'key2':'组件2',
// ...
}
在组件销毁的时候执行pruneCacheEntry
函数
function pruneCacheEntry (
cache: VNodeCache,
key: string,
keys: Array<string>,
current?: VNode
) {
const cached = cache[key]
/* 判断当前没有处于被渲染状态的组件,将其销毁*/
if (cached && (!current || cached.tag !== current.tag)) {
cached.componentInstance.$destroy()
}
cache[key] = null
remove(keys, key)
}
在mounted
钩子函数中观测 include
和 exclude
的变化,如下:
mounted () {
this.$watch('include', val => {
pruneCache(this, name => matches(val, name))
})
this.$watch('exclude', val => {
pruneCache(this, name => !matches(val, name))
})
}
如果include
或exclude
发生了变化,即表示定义需要缓存的组件的规则或者不需要缓存的组件的规则发生了变化,那么就执行pruneCache
函数,函数如下
function pruneCache (keepAliveInstance, filter) {
const { cache, keys, _vnode } = keepAliveInstance
for (const key in cache) {
const cachedNode = cache[key]
if (cachedNode) {
const name = getComponentName(cachedNode.componentOptions)
if (name && !filter(name)) {
pruneCacheEntry(cache, key, keys, _vnode)
}
}
}
}
在该函数内对this.cache
对象进行遍历,取出每一项的name
值,用其与新的缓存规则进行匹配,如果匹配不上,则表示在新的缓存规则下该组件已经不需要被缓存,则调用pruneCacheEntry
函数将其从this.cache
对象剔除即可
关于keep-alive
的最强大缓存功能是在render
函数中实现
首先获取组件的key
值:
const key = vnode.key == null?
componentOptions.Ctor.cid + (componentOptions.tag ? `::${componentOptions.tag}` : '')
: vnode.key
拿到key
值后去this.cache
对象中去寻找是否有该值,如果有则表示该组件有缓存,即命中缓存,如下:
/* 如果命中缓存,则直接从缓存中拿 vnode 的组件实例 */
if (cache[key]) {
vnode.componentInstance = cache[key].componentInstance
/* 调整该组件key的顺序,将其从原来的地方删掉并重新放在最后一个 */
remove(keys, key)
keys.push(key)
}
直接从缓存中拿 vnode
的组件实例,此时重新调整该组件key
的顺序,将其从原来的地方删掉并重新放在this.keys
中最后一个
this.cache
对象中没有该key
值的情况,如下:
/* 如果没有命中缓存,则将其设置进缓存 */
else {
cache[key] = vnode
keys.push(key)
/* 如果配置了max并且缓存的长度超过了this.max,则从缓存中删除第一个 */
if (this.max && keys.length > parseInt(this.max)) {
pruneCacheEntry(cache, keys[0], keys, this._vnode)
}
}
表明该组件还没有被缓存过,则以该组件的key
为键,组件vnode
为值,将其存入this.cache
中,并且把key
存入this.keys
中
此时再判断this.keys
中缓存组件的数量是否超过了设置的最大缓存数量值this.max
,如果超过了,则把第一个缓存组件删掉
如果让你从零开始写一个vue路由,说说你的思路
思路分析:
首先思考vue
路由要解决的问题:用户点击跳转链接内容切换,页面不刷新。
- 借助
hash
或者history api
实现url
跳转页面不刷新 - 同时监听
hashchange
事件或者popstate
事件处理跳转 - 根据
hash
值或者state
值从routes
表中匹配对应component
并渲染
回答范例:
一个SPA
应用的路由需要解决的问题是 页面跳转内容改变同时不刷新 ,同时路由还需要以插件形式存在,所以:
- 首先我会定义一个
createRouter
函数,返回路由器实例,实例内部做几件事
- 保存用户传入的配置项
- 监听
hash
或者popstate
事件 - 回调里根据
path
匹配对应路由
- 将
router
定义成一个Vue
插件,即实现install
方法,内部做两件事
- 实现两个全局组件:
router-link
和router-view
,分别实现页面跳转和内容显示 - 定义两个全局变量:
$route
和$router
,组件内可以访问当前路由和路由器实例
Vue要做权限管理该怎么做?控制到按钮级别的权限怎么做?
分析
- 综合实践题目,实际开发中经常需要面临权限管理的需求,考查实际应用能力。
- 权限管理一般需求是两个:页面权限和按钮权限,从这两个方面论述即可。
思路
- 权限管理需求分析:页面和按钮权限
- 权限管理的实现方案:分后端方案和前端方案阐述
- 说说各自的优缺点
回答范例
-
权限管理一般需求是页面权限和按钮权限的管理
-
具体实现的时候分后端和前端两种方案:
-
前端方案 会把所有路由信息在前端配置,通过路由守卫要求用户登录,用户登录后根据角色过滤出路由表。比如我会配置一个
asyncRoutes
数组,需要认证的页面在其路由的meta
中添加一个roles
字段,等获取用户角色之后取两者的交集,若结果不为空则说明可以访问。此过滤过程结束,剩下的路由就是该用户能访问的页面,最后通过router.addRoutes(accessRoutes)
方式动态添加路由即可 -
后端方案 会把所有页面路由信息存在数据库中,用户登录的时候根据其角色查询得到其能访问的所有页面路由信息返回给前端,前端再通过
addRoutes
动态添加路由信息 -
按钮权限的控制通常会
实现一个指令
,例如v-permission
,将按钮要求角色通过值传给v-permission
指令,在指令的moutned
钩子中可以判断当前用户角色和按钮是否存在交集,有则保留按钮,无则移除按钮
- 纯前端方案的优点是实现简单,不需要额外权限管理页面,但是维护起来问题比较大,有新的页面和角色需求就要修改前端代码重新打包部署;服务端方案就不存在这个问题,通过专门的角色和权限管理页面,配置页面和按钮权限信息到数据库,应用每次登陆时获取的都是最新的路由信息,可谓一劳永逸!
可能的追问
- 类似
Tabs
这类组件能不能使用v-permission
指令实现按钮权限控制?
<el-tabs>
<el-tab-pane label="⽤户管理" name="first">⽤户管理</el-tab-pane>
<el-tab-pane label="⻆⾊管理" name="third">⻆⾊管理</el-tab-pane>
</el-tabs>
- 服务端返回的路由信息如何添加到路由器中?
// 前端组件名和组件映射表
const map = {
//xx: require('@/views/xx.vue').default // 同步的⽅式
xx: () => import('@/views/xx.vue') // 异步的⽅式
}
// 服务端返回的asyncRoutes
const asyncRoutes = [
{ path: '/xx', component: 'xx',... }
]
// 遍历asyncRoutes,将component替换为map[component]
function mapComponent(asyncRoutes) {
asyncRoutes.forEach(route => {
route.component = map[route.component];
if(route.children) {
route.children.map(child => mapComponent(child))
}
})
}
mapComponent(asyncRoutes)
Vue路由的钩子函数
首页可以控制导航跳转,
beforeEach
,afterEach
等,一般用于页面title
的修改。一些需要登录才能调整页面的重定向功能。
beforeEach
主要有3个参数to
,from
,next
。to
:route
即将进入的目标路由对象。from
:route
当前导航正要离开的路由。next
:function
一定要调用该方法resolve
这个钩子。执行效果依赖next
方法的调用参数。可以控制网页的跳转
你是怎么处理vue项目中的错误的?
分析
- 这是一个综合应用题目,在项目中我们常常需要将App的异常上报,此时错误处理就很重要了。
- 这里要区分错误的类型,针对性做收集。
- 然后是将收集的的错误信息上报服务器。
思路
- 首先区分错误类型
- 根据错误不同类型做相应收集
- 收集的错误是如何上报服务器的
回答范例
- 应用中的错误类型分为”
接口异常
“和“代码逻辑异常
” - 我们需要根据不同错误类型做相应处理:接口异常是我们请求后端接口过程中发生的异常,可能是请求失败,也可能是请求获得了服务器响应,但是返回的是错误状态。以
Axios
为例,这类异常我们可以通过封装Axios
,在拦截器中统一处理整个应用中请求的错误。代码逻辑异常
是我们编写的前端代码中存在逻辑上的错误造成的异常,vue
应用中最常见的方式是使用全局错误处理函数app.config.errorHandler
收集错误 - 收集到错误之后,需要统一处理这些异常:分析错误,获取需要错误信息和数据。这里应该有效区分错误类型,如果是请求错误,需要上报接口信息,参数,状态码等;对于前端逻辑异常,获取错误名称和详情即可。另外还可以收集应用名称、环境、版本、用户信息,所在页面等。这些信息可以通过
vuex
存储的全局状态和路由信息获取
实践
axios
拦截器中处理捕获异常:
// 响应拦截器
instance.interceptors.response.use(
(response) => {
return response.data;
},
(error) => {
// 存在response说明服务器有响应
if (error.response) {
let response = error.response;
if (response.status >= 400) {
handleError(response);
}
} else {
handleError(null);
}
return Promise.reject(error);
},
);
vue
中全局捕获异常:
import { createApp } from 'vue'
const app = createApp(...)
app.config.errorHandler = (err, instance, info) => {
// report error to tracking services
}
处理接口请求错误:
function handleError(error, type) {
if(type == 1) {
// 接口错误,从config字段中获取请求信息
let { url, method, params, data } = error.config
let err_data = {
url, method,
params: { query: params, body: data },
error: error.data?.message || JSON.stringify(error.data),
})
}
}
处理前端逻辑错误:
function handleError(error, type) {
if(type == 2) {
let errData = null
// 逻辑错误
if(error instanceof Error) {
let { name, message } = error
errData = {
type: name,
error: message
}
} else {
errData = {
type: 'other',
error: JSON.strigify(error)
}
}
}
}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由极客之音整理,本文链接:https://www.bmabk.com/index.php/post/511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