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文章掌握整个JVM,JVM超详细解析!!!(持续更新中)

导读:本篇文章讲解 一篇文章掌握整个JVM,JVM超详细解析!!!(持续更新中),希望对大家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站点地址:www.bmabk.com

一篇文章掌握整个JVM,JVM超详细解析!!!(持续更新中)

JVM内存模型

JVM内存模型包括:虚拟机栈、堆、方法区、程序计数器、本地方法栈

(Heap)是计算机科学中一类特殊的数据结构的统称。堆通常是一个可以被看做一棵完全二叉树的数组对象。

(stack)又名堆栈,它是一种运算受限的线性表。限定仅在表尾进行插入和删除操作的线性表。这一端被称为栈顶,相对地,把另一端称为栈底。向一个栈插入新元素又称作进栈、入栈或压栈,它是把新元素放到栈顶元素的上面,使之成为新的栈顶元素;从一个栈删除元素又称作出栈或退栈,它是把栈顶元素删除掉,使其相邻的元素成为新的栈顶元素。

Java栈的区域很小,只有1M,特点是存取速度很快,所以在stack中存放的都是快速执行的任务,基本数据类型的数据,和对象的引用(reference)。

方法区(Method Area)与Java 堆一样,是各个线程共享的内存区域,它用于存储已被虚拟机加载的类信息、常量、静态变量、即时编译器编译后的代码等数据。

程序计数器(Program Counter Register)是一块较小的内存空间,它的作用可以看做是当前线程所执行的字节码的行号指示器。

本地方法栈(Native Method Stacks)与虚拟机栈所发挥的作用是非常相似的,其区别不过是虚拟机栈为虚拟机执行Java 方法(也就是字节码)服务,而本地方法栈则是为虚拟机使用到的Native 方法服务。

Java类加载机制

类加载的时机

隐式加载 new 创建类的实例,
显式加载:loaderClass,forName等
访问类的静态变量,或者为静态变量赋值
调用类的静态方法
使用反射方式创建某个类或者接口对象的Class对象。
初始化某个类的子类
直接使用java.exe命令来运行某个主类

类加载的过程

我们编写的java文件都是保存着业务逻辑代码。java编译器将 .java 文件编译成扩展名为 .class 的文件。.class 文件中保存着java转换后,虚拟机将要执行的指令。当需要某个类的时候,java虚拟机会加载 .class 文件,并创建对应的class对象,将class文件加载到虚拟机的内存,这个过程被称为类的加载。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加载

	根据一个类的全限定名(如cn.edu.hdu.test.HelloWorld.class)来读取此类的二进制字节流到JVM内部;
	将字节流所代表的静态存储结构转换为方法区的运行时数据结构(hotspot选择将Class对象存储在方法区中
	Java虚拟机规范并没有明确要求一定要存储在方法区或堆区中)
	转换为一个与目标类型对应的java.lang.Class对象;

连接

验证

验证阶段主要包括四个检验过程:文件格式验证、元数据验证、字节码验证和符号引用验证;

准备

为类中的所有静态变量分配内存空间,并为其设置一个初始值(由于还没有产生对象,实例变量将不再此操作范围内);

解析

将常量池中所有的符号引用转为直接引用(得到类或者字段、方法在内存中的指针或者偏移量,以便直接调用该方法)。这个阶段可以在初始化之后再执行。

初始化

在连接的准备阶段,类变量已赋过一次系统要求的初始值,而在初始化阶段,则是根据程序员自己写的逻辑去初始化类变量和其他资源,举个例子如下:

    public static int value1  = 5;
    public static int value2  = 6;
    static{
        value2 = 66;
    }

在准备阶段value1和value2都等于0;
在初始化阶段value1和value2分别等于5和6;

forName和loaderClass区别

Class.forName()得到的class是已经初始化完成的。

Classloader.loaderClass得到的class是还没有链接(验证,准备,解析三个过程被称为链接)的。

双亲委派

	双亲委派模式要求除了顶层的启动类加载器之外,其余的类加载器都应该有自己的父类加载器
	但是在双亲委派模式中父子关系采取的并不是继承的关系,而是采用组合关系来复用父类加载器的相关代码。
protected Class<?> loadClass(String name, boolean resolve)
    throws ClassNotFoundException {
    // 增加同步锁,防止多个线程加载同一类
    synchronized (getClassLoadingLock(name)) {
        // First, check if the class has already been loaded
        Class<?> c = findLoadedClass(name);
        if (c == null) {
            long t0 = System.nanoTime();
            try {
                if (parent != null) {
                    c = parent.loadClass(name, false);
                } else { // ExtClassLoader没有继承BootStrapClassLoader
                    c = findBootstrapClassOrNull(name);
                }
            } catch (ClassNotFoundException e) {
                // ClassNotFoundException thrown if class not found
                // from the non-null parent class loader
            }

            if (c == null) {
                // If still not found, then invoke findClass in order
                // to find the class.
                long t1 = System.nanoTime();
                // AppClassLoader去我们项目中查找是否有这个文件,如有加载进来
                // 没有就到用户自定义ClassLoader中加载。如果没有就抛出异常
                c = findClass(name);

                // this is the defining class loader; record the stats
                sun.misc.PerfCounter.getParentDelegationTime().addTime(t1 - t0);
                sun.misc.PerfCounter.getFindClassTime().addElapsedTimeFrom(t1);
                sun.misc.PerfCounter.getFindClasses().increment();
            }
        }
        if (resolve) {
            resolveClass(c);
        }
        return c;
    }
}

工作原理
如果一个类收到了类加载的请求,它并不会自己先去加载,而是把这个请求委托给父类加载器去执行,如果父类加载器还存在父类加载器,则进一步向上委托,依次递归,请求最后到达顶层的启动类加载器,如果弗雷能够完成类的加载任务,就会成功返回,倘若父类加载器无法完成任务,子类加载器才会尝试自己去加载,这就是双亲委派模式。就是每个儿子都很懒,遇到类加载的活都给它爸爸干,直到爸爸说我也做不来的时候,儿子才会想办法自己去加载。

优势

采用双亲委派模式的好处就是Java类随着它的类加载器一起具备一种带有优先级的层次关系,通过这种层级关系
可以避免类的重复加载,当父亲已经加载了该类的时候,就没有必要子类加载器(ClassLoader)再加载一次。
其次是考虑到安全因素,Java核心API中定义类型不会被随意替换
假设通过网路传递一个名为java.lang.Integer的类,通过双亲委派的的模式传递到启动类加载器,而启动类加载
器在核心Java API发现这个名字类,发现该类已经被加载,并不会重新加载网络传递过来的java.lang.Integer.
而之际返回已经加载过的Integer.class,这样便可以防止核心API库被随意篡改。可能你会想,
如果我们在calsspath路径下自定义一个名为java.lang.SingInteger?该类并不存在java.lang中,经过双亲委托
模式,传递到启动类加载器中,由于父类加载器路径下并没有该类,所以不会加载,将反向委托给子类加载器,
最终会通过系统类加载器加载该类,但是这样做是不允许的,因为java.lang是核心的API包,需要访问权限,
强制加载将会报出如下异常。
   java.lang.SecurityException:Prohibited package name: java.lang

类与类加载器

在JVM中标识两个Class对象,是否是同一个对象存在的两个必要条件

类的完整类名必须一致,包括包名。

加载这个ClassLoader(指ClassLoader实例对象)必须相同。

分代收集垃圾回收

	Java自动垃圾回收(Automatic Garbage Collection)是自动回收  堆 上不再使用的内存,
	new的对象在程序中没有引用指向它,就会被回收。回收的实现很多
	有Reference Counting Collector/Tracing Collector/Compacting
    Collector/Coping Collector/Generational Collector/Adaptive Collector。
	本文记录的是 HotSpot Java VM 采用的Generational Collector(分代收集器)。

堆内存分代概念

Eden:用于new对象时分配的内存空间,大部分初始new的对象位于该空间
Survivor Space:在eden中经历垃圾回收后,存活下来的对象被存储在该空间
tenured Space:在survivor space中存在了一段时间的对象会被挪到该空间
Permanent Space:JVM使用的元数据,如classloader加载的class/method定义(反射后的数据)。
Code Cache:用于编译和存储原代码
其中Permanent Space和Code Cache不属于generation collector回收范围。但是当Permanent Space已用完,且需要加载新class时,会触发Full GC对Permanent进行回收,卸载(清除)那些不再被需要的class。

文档地址:垃圾回收

JVM 分代垃圾回收过程

堆空间划分了代: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年轻代(Young Generation)分为 eden 和 Survivor 两个区,Survivor 又分为2个均等的区,S0 和 S1。
首先,新对象都分配到年轻代的 eden 空间,Survivor 刚开始是空的。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当 eden 满了以后,minor gc 就被触发了。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还在被引用的对象被移到第一个 survivor 空间,然后把整个 eden 空间都清理掉。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下一次 minor gc 时还是同样的过程,把 eden 中还被引用的对象移到 survivor 空间,然后清除 eden 空间,只是这次是移到第二个 survivor(S1),同时,把上次 minor gc 移到 S0 中的对象也移到 S1,并增加这些对象的年龄,移到 S1 之后,S0 也被清理掉,这时,eden 和 S0 都干净了。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下一次 minor gc 同理,只是这次换为了 S0,eden 和 S1 都干净了。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这个过程不断重复,这样 survivor 中对象的年龄会一直增长,当达到一定程度(例如8),这个对象就从年轻代转移到了老年代。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这样,老年代中的对象就持续增加。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最后就会触发 major gc 对老年代空间进行清理和压缩。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常用的垃圾收集算法

引用计数法

引用计数法实现简单,效率较高,在大部分情况下是一个不错的算法。其原理是:给对象添加一个引用计数器,每当有一个地方引用该对象时计数器加1,当引用失效时,计数器减1,当计数器值为0时表示该对象不再被使用。需要注意的是:引用计数法很难解决对象之间相互循环引用的问题,主流Java虚拟机没有选用引用计数法来管理内存。
public class abc_test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 TODO Auto-generated method stub
        
        MyObject object1=new MyObject();
        MyObject object2=new MyObject();
        
        object1.object=object2;
        object2.object=object1;
        
        object1=null;
        object2=null;
    }
}
class MyObject{
     MyObject object;
}

标记-清除算法(Mark-Sweep)

这是最基础的垃圾回收算法,之所以说它是最基础的是因为它最容易实现,思想也是最简单的。标记-清除算法分为两个阶段:标记阶段和清除阶段。标记阶段的任务是标记出所有需要被回收的对象,清除阶段就是回收被标记的对象所占用的空间。具体过程如下图所示: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从图中可以很容易看出标记-清除算法实现起来比较容易,但是有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就是容易产生内存碎片,碎片太多可能会导致后续过程中需要为大对象分配空间时无法找到足够的空间而提前触发新的一次垃圾收集动作。

标记-清除算法采用从根集合(GC Roots)进行扫描,对存活的对象进行标记,标记完毕后,再扫描整个空间中未被标记的对象,进行回收,如下图所示。标记-清除算法不需要进行对象的移动,只需对不存活的对象进行处理,在存活对象比较多的情况下极为高效,但由于标记-清除算法直接回收不存活的对象,因此会造成内存碎片。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复制算法(Copying)

为了解决Mark-Sweep算法的缺陷,Copying算法就被提了出来。它将可用内存按容量划分为大小相等的两块,每次只使用其中的一块。当这一块的内存用完了,就将还存活着的对象复制到另外一块上面,然后再把已使用的内存空间一次清理掉,这样一来就不容易出现内存碎片的问题。具体过程如下图所示: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这种算法虽然实现简单,运行高效且不容易产生内存碎片,但是却对内存空间的使用做出了高昂的代价,因为能够使用的内存缩减到原来的一半。
  • 很显然,Copying算法的效率跟存活对象的数目多少有很大的关系,如果存活对象很多,那么Copying算法的效率将会大大降低。
  • 复制算法的提出是为了克服句柄的开销和解决内存碎片的问题。它开始时把堆分成 一个对象 面和多个空闲面,
    程序从对象面为对象分配空间,当对象满了,基于copying算法的垃圾 收集就从根集合(GC Roots)中扫描活动对象,并将每个
    活动对象复制到空闲面(使得活动对象所占的内存之间没有空闲洞),这样空闲面变成了对象面,原来的对象面变成了空闲面,程序会在新的对象面中分配内存。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标记-整理算法(Mark-compact)

为了解决Copying算法的缺陷,充分利用内存空间,提出了Mark-Compact算法。该算法标记阶段和Mark-Sweep一样,但是在完成标记之后,它不是直接清理可回收对象,而是将存活对象都向一端移动(美团面试题目,记住是完成标记之后,先不清理,先移动再清理回收对象),然后清理掉端边界以外的内存(美团问过)

标记-整理算法采用标记-清除算法一样的方式进行对象的标记,但在清除时不同,在回收不存活的对象占用的空间后,会将所有的存活对象往左端空闲空间移动,并更新对应的指针。标记-整理算法是在标记-清除算法的基础上,又进行了对象的移动,因此成本更高,但是却解决了内存碎片的问题。具体流程见下图: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分代收集算法 Generational Collection(分代收集)算法

分代收集算法是目前大部分JVM的垃圾收集器采用的算法。它的核心思想是根据对象存活的生命周期将内存划分为若干个不同的区域。一般情况下将堆区划分为老年代(Tenured Generation)和新生代(Young Generation),在堆区之外还有一个代就是永久代(Permanet Generation)。老年代的特点是每次垃圾收集时只有少量对象需要被回收,而新生代的特点是每次垃圾回收时都有大量的对象需要被回收,那么就可以根据不同代的特点采取最适合的收集算法。

目前大部分垃圾收集器对于新生代都采取Copying算法,因为新生代中每次垃圾回收都要回收大部分对象,也就是说需要复制的操作次数较少,但是实际中并不是按照1:1的比例来划分新生代的空间的,一般来说是将新生代划分为一块较大的Eden空间和两块较小的Survivor空间(一般为8:1:1),每次使用Eden空间和其中的一块Survivor空间,当进行回收时,将Eden和Survivor中还存活的对象复制到另一块Survivor空间中,然后清理掉Eden和刚才使用过的Survivor空间。

而由于老年代的特点是每次回收都只回收少量对象,一般使用的是Mark-Compact算法。

年轻代(Young Generation)的回收算法 (回收主要以Copying为主)

a) 所有新生成的对象首先都是放在年轻代的。年轻代的目标就是尽可能快速的收集掉那些生命周期短的对象。

b) 新生代内存按照8:1:1的比例分为一个eden区和两个survivor(survivor0,survivor1)区。一个Eden区,两个 Survivor区(一般而言)。大部分对象在Eden区中生成。回收时先将eden区存活对象复制到一个survivor0区,然后清空eden区,当这个survivor0区也存放满了时,则将eden区和survivor0区存活对象复制到另一个survivor1区,然后清空eden和这个survivor0区,此时survivor0区是空的,然后将survivor0区和survivor1区交换,即保持survivor1区为空(美团面试,问的太细,为啥保持survivor1为空,答案:为了让eden和survivor0 交换存活对象), 如此往复。当Eden没有足够空间的时候就会 触发jvm发起一次Minor GC

c) 当survivor1区不足以存放 eden和survivor0的存活对象时,就将存活对象直接存放到老年代。若是老年代也满了就会触发一次Full GC(Major GC),也就是新生代、老年代都进行回收。

d) 新生代发生的GC也叫做Minor GC,MinorGC发生频率比较高(不一定等Eden区满了才触发)。

年老代(Old Generation)的回收算法(回收主要以Mark-Compact为主)

a) 在年轻代中经历了N次垃圾回收后仍然存活的对象,就会被放到年老代中。因此,可以认为年老代中存放的都是一些生命周期较长的对象。

b) 内存比新生代也大很多(大概比例是1:2),当老年代内存满时触发Major GC即Full GC,Full GC发生频率比较低,老年代对象存活时间比较长,存活率标记高。

** 持久代(Permanent Generation)(也就是方法区)的回收算法**

用于存放静态文件,如Java类、方法等。持久代对垃圾回收没有显著影响,但是有些应用可能动态生成或者调用一些class,例如Hibernate 等,在这种时候需要设置一个比较大的持久代空间来存放这些运行过程中新增的类。持久代也称方法区

面试最常见的问题之一

GC是什么时候触发的

由于对象进行了分代处理,因此垃圾回收区域、时间也不一样。GC有两种类型:Scavenge GC和Full GC。

Scavenge GC

一般情况下,当新对象生成,并且在Eden申请空间失败时,就会触发ScavengeGC,对Eden区域进行GC,清除非存活对象,并且把尚且存活的对象移动到Survivor区。然后整理Survivor的两个区。这种方式的GC是对年轻代的Eden区进行,不会影响到年老代。因为大部分对象都是从Eden区开始的,同时Eden区不会分配的很大,所以Eden区的GC会频繁进行。因而,一般在这里需要使用速度快、效率高的算法,使Eden去能尽快空闲出来。

Full GC

对整个堆进行整理,包括Young、Tenured和Perm。Full GC因为需要对整个堆进行回收,所以比Scavenge GC要慢,因此应该尽可能减少Full GC的次数。在对JVM调优的过程中,很大一部分工作就是对于Full GC的调节。有如下原因可能导致Full GC:

1. 年老代(Tenured)被写满;
2. 持久代(Perm)被写满;
3. System.gc()被显示调用;
4. 上一次GC之后Heap的各域分配策略动态变化;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由极客之音整理,本文链接:https://www.bmabk.com/index.php/post/5696.html

(0)
小半的头像小半

相关推荐

极客之音——专业性很强的中文编程技术网站,欢迎收藏到浏览器,订阅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