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听到某些组织是这样做决策的:
1.大大大大领导决定做一个平台2.大大大领导“心领神会”后,思考平台要解决的问题3.大大领导拿到“方向”后,进行业务分析4.架构师根据业务分析的结果进行架构分析设计5.PMO开始制定计划6.程序员开始写代码、设计师开始设计界面……
边听别人的描述,脑海边浮现“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场景。经过这样的交付出来的软件经常被用户骂,但是又不得不用。各位读者是否感同深受?
这样的场景在我的身边经常以不同的形式出现:
1.一个刚入职的同事听说我是做DevOps的,就问我要不要做一个DevOps平台;2.在一个ToC的平台需求会议上,经常出现这些的话术:领导觉得这样好、领导说要一个平台等等。
我从《SRE:Google运维解密》书中了解到一个案例:Auxon。它是Google内部基于意图的容量规划和资源分配解决方案,用于规划谷歌数百万美元的机器资源。然而,Auxon一开始只是一个SRE工程师和一个技术项目经理想象出来的。
他们分别被各自的团队委以重任,负责对谷歌的大部分基础设施进行容量规划。一开始还使用电子表格手动的进行容量规则。正因为这样,他们拥有大量的一手低效率经验。
两年的时间里,SRE内部的一小群工程师和一个技术项目经理持续的开发Auxon。Auxon开发过程中,他们即是Auxon的消费者,也是生产者。
Auxon并不是两年前领导决定搞一个平台后立项出来,而是从两年前一个(些)工程师决定解决眼前的低效率问题的第一行代码开始的。
由于“SRE”书中并没有交待过多的细节,但是已经很能体现思维方式上的不同。
那么,本文的意思是让我们学谷歌Auxon的案例吗?我的答案是否定的。每一家公司所处的文化、思维方式都不一样。我只是想告诉大家,世界上还有另一种软件交付方式。它可能与你大脑中的观念不一样。
如果你刚好是Auxon案例中的工程师,又刚好处于“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文化中,我建议你可以考虑先立个项。
欢迎关注 持续交付实践指南 公众号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由极客之音整理,本文链接:https://www.bmabk.com/index.php/post/709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