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操作系统的中断
中断机制的产生
早期计算机各个程序只能串行执行、系统资源利用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人们就发明了操作系统,引入了中断机制,实现了多道程序的并发执行,提高了系统资源的利用率。
中断是多程序并发执行的前提条件。
以两个进程并发运行为例,进程1在用户态运行了一段时间后,CPU会接收到计时部件(操作系统内核的时钟管理部件)发出的中断信号,表示进程1已经用完了一个时间片,CPU会切换到核心态,把CPU的使用权限交还给操作系统,操作系统内核就会对刚才的中断进行处理,操作系统知道进程1的时间片用完,就需要切换进程,在完成切换进程的一系列工作后,操作系统又会将CPU的使用权交还给用户进程。
从上面过程可以看出:
(1) 当中断发生时,CPU立即进入核心态。
(2) 当中断发生后,当前运行的进程暂停运行,并由操作系统内核对中断进程处理。
(3) 对于不同的中断信号,会进行不同的处理。
中断的本质
中断的本质:发生中断就意味着需要操作系统介入,开展管理工作。
当发生了中断,就意味着需要操作系统的介入,开展管理工作。由于操作系统的管理工作(如进程切换、分配IO设备)需要使用特权指令,因此CPU要从用户态转换为核心态。中断就可以使CPU从用户态转换为核心态,使操作系统获得计算机的控制权。因此,有了中断,才能实现多道程序并发执行。
用户态到核心态的转换就是通过中断机制实现的,并且中断是唯一途径。
核心态到用户态的切换时通过执行一个特权指令,将程序状态字(PSW)标志位设置为用户态。
进程调度算法
在操作系统中调度是指一种资源分配,因而调度算法是指:根据系统的资源分配策略所规定的资源分配算法。对于不同的的系统和系统目标,通常采用不同的调度算法,例如,
在批处理系统中,为了照顾为数众多的段作业,应采用短作业优先的调度算法;
在分时系统中,为了保证系统具有合理的响应时间,应当采用轮转法进行调度。在实际我们的电脑中一般是分时算法,即使有优先级的设定,也是分时,只不过优先级为10的比优先级为1的更有可能被分到时间片执行。
目前存在的多种调度算法中,有的算法适用于作业调度,有的算法适用于进程调度;但也有些调度算法既可以用于作业调度,也可以用于进程调度。
通常将作业或进程归入各种就绪或阻塞队列。
调度算法要求
高资源利用率、高吞吐量、用户满意等原则。
进程调度所采用的算法是与整个系统的设计目标相一致的:
1.批处理系统:增加系统吞吐量和提高系统资源的利用率;
2.分时系统:保证每个分时用户能容忍的响应时间。
3.实时系统:保证对随机发生的外部事件做出实时响应。
确定进程调度原则
在系统角度来说,公平性:每个进程(不论优先级)都有机会被运行;较大的吞吐量。
用户角度:及时性:响应速度要快;较短的周转时间:不应当让用户等待时间过长。
n种进程调度算法
先来先服务
高响应比优先调度算法
多级反馈队列
短作业优先
时间片轮转
优先级调度算法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由极客之音整理,本文链接:https://www.bmabk.com/index.php/post/928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