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法治的细节》笔记整理

导读:本篇文章讲解 【阅读】《法治的细节》笔记整理,希望对大家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站点地址:www.bmabk.com

🥝 小结

🍄 感受

这本《法治的细节》已经买了有很长一段时间了(几个月),断断续续地直到最近才看完。可能与大多数人一样,我最初接触到罗翔是在刷小视频的时候,因为他经常会讲一些段子,就感觉很有意思。我那时还并不知道它写了这些树,像《刑法学讲义》、《法治的细节》、《圆圈正义》等等,有一次在翻QQ空间的时候看别人推了一下这本书,后来我也买了一本。

我整体还挺喜欢这本书的,喜欢他关于法理的思辨。他讲法治经常也讲到道德,讲到哲学,我有时会感觉到思维深度的差距。书中有些观点让我印象比较深刻:

  • 人是有限的
  • 法律的生命在于经验,而不是逻辑
  • 人们往往因着对人类抽象的爱,而忽略了对具体之人的责任
  • 人只能学到自己认同的东西
  • 生活是平衡的艺术

在我生活中的某些时刻,有的话语会突然在脑子里蹦出来,感觉很有意思的现象,它们确实在影响着我。

关于“人只能学到自己认同的东西”,我在阅读时也会有一些这样的感受。看到一个句子、观点,我觉得写得不错,就将它记录下来,这是很主观的。而这个句子是否真的好呢?没关系,我认为它好就好。不知道这样的特点是好是坏。

书中作者有一些自我反省,反省自己的虚荣、伪善、怯弱。当他人的故事可以让我从中看见自己时,我会觉得那是一个好故事,而读这样的故事就像在照镜子。

同时,读这本书使我增加了一些哲学方面的兴趣,打算以后试着看看哲学方面的书籍。

🍄 关于摘抄

起初在阅读时,我喜欢把一些句子用纸和笔写下来。后面感觉太消耗时间(我写字也比较慢),影响我阅读的连续性,就再没摘抄到纸上,而仅在书上进行画记。但这样就很散,于是决定整理到博客里,要看的时候也挺方便。

但感觉句子摘抄下来便也从书籍的语境中脱离了,变得苍白了,而且难免断章取义,不如再翻一次原书。因此,摘抄的时候心情是有些矛盾的。

🍉 摘抄

🍌 法律与道德

  • 而现在的人们很喜欢使用一元论的思维,因为这很容易迎合人们理智和情绪上的需要。
  • 法律中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在定罪量刑中法律判断要优先于道德判断。
  • 虽然道德不能作为惩罚的积极依据,但是可以作为排除惩罚的消极理由。
  • 为了保全生命而危机公共安全,这在道德上是正当的,是值得鼓励的。(醉驾送人去医院)
  • “杀人者死”,用最严厉的刑法来惩罚这种犯罪,本身也体现了对生命的尊重。因为,没有任何其他后果,能够挽回失去的生命。
  • 在立法者看来,没有人不知道什么叫做故意杀人。然而,问题并不总是那么简单。(如何定义死亡)
  • 法律是为了解决社会问题的,因此它不仅仅是一个专业判断,还必须考虑到社会生活的常情常理。
  • 福建省就发生过在宣布患者脑死亡60小时后,患者居然奇迹般存活的例子。
  • 关于罪与罚,是让犯人听到自己的死刑宣判而感到解脱?还是让他重返自由社会用尽一生赎罪?
  • 这种看似仁慈的人道主义刑罚观很容易因着抽象的博爱观,而放弃对具体之人的责任。
  • 尊重生命即要求保留死刑,又要求限制死刑。

🍌 法理的思辨

  • 用有残障的可能性来剥夺生命的必然性,结论并非理所当然。
  • 生命和出生后的状态到底哪个更重要,在权衡过程中孰大孰小,似乎很难说清。法律不能根据事后的标准来决定事前的行为。
  • “如果提前知道你将面对的人生,你是否还有勇气重来一遍?”“我们登上并非我们选择的舞台,演出并非我们选择的剧本”
  • 法律解决不了所有的问题,法律只是解决社会矛盾的最后手段。
  • 法律的生命是经验而不是逻辑,很多时候过分的逻辑推演会把我们逼向怪圈。因为人类的逻辑推演,往往前提并不稳定。
  • 精神病要先治病才能执行刑罚,因为惩罚一个人必须让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人是目的,不是纯粹的手段
  • 所有的正义都应该按照正当程序去追求

🍌 正义的实现

  • 在法律中,程序正义要高于实体正义。(人类不可能寻找出完美的实体正义)
  • 在双方对立的关系中,需要引入一个中立的第三方,确保看得见的正义。
  • 民法属于私法,它调整的是平等主体的关系,因此在民事诉讼中的证据规则是优势证据标准。刑法是公法,它调整的是国家和被告人之间的关系。
  • 程序的公平性和稳定性是自由不可或缺的要素,只要程序适用公平、不偏不倚,严厉的实体法也可以忍受。
  • 生活远比戏剧更荒诞与沉重,但荒诞不是让我们绝望,而是让我们重新滋生勇气与信心。
  • 这些超法规的违法阻却事由是道德生活赋予公民的权力。
  • 刑法的合理性不是来自形而上学的推理,而是来自它所服务的道德观念。
  • 如果与心智不全者发生性关系之人没有利用后者的弱势地位,那么就谈不上性侵犯一说,法律对这种私人生活也不应该干涉,否则就是对心智不全者正当权利的剥夺
  • 最好的社会政策才是最好的刑事政策。
  • 寻衅滋事最这种模糊性的罪名本身就极具扩张性。
  • 传播淫秽物品牟利不仅是对女性的剥削,也是对有不良偏好者的剥削。
  • 在男女交往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功课就是学会尊重。

🍌 性刑法

  • 随着女性地位的提高,性刑法开始从风俗刑法走向法益刑法。
  • 当权力假借道德名义渐次撩开私生活的帷帐,公民的自由迟早有一天会丧失殆尽。
  • 在很长一段时间,女性并没有独立的人格地位,贞操被认为是高于生命权的。
  • 男女是平等的,但是男女在生理、心理上可能又不同。
  • 性别中立主义刑法,在很大程度上只具有一种符号作用。
  • 法律的生命是经验而不是逻辑。(这句话出现多次了)
  • 代孕是否是一种纯粹的服务?如果允许代孕的话,其实就是把人当成了商品,把子宫当成了工具,把怀孕当成了一种服务性的工具。
  • 捐赠精子是合法的:不存在强者对弱者的剥削。
  • 法谚有云:任何人不能从错误中获利。
  • 艺术是自由的,但并非无拘无束。越是体现人类尊严的快乐,越是一种高级的快乐(穆勒)。
  • 反对“自愿卖身为奴”。
  • 自由与放纵。“自由并不意味着从道德中获得解脱。否则人类在追求自由的时候反而会受到更大的奴役,这种自由之路沾满血污。

🍌 读经典

  • 真正的智慧一定是否定性的。
  • 我时常在反省自己,我读很多反映战乱、饥荒、贫穷的书籍时会流泪,进而获得一种道德上的优越感。
  • 特蕾莎:你如果行善事,人们会说你必定是出于自私的隐蔽动机。不管怎样,还是要行善事。
  • 读书在某种意义上,正是站在人类总体经验的基础上来获得安身立命的伟大观念。
  • 警惕模糊性的词汇所带来的狂热。
  • ”给他们天大的自由,也不能让他们有分毫的改进。“
  • 你不妨对沼泽中的一潭死水发一通高论:”天哪!你为何补流向大海呢?你在这里倒是自由自在,方圆数里之内,没有任何水利设施,没有水泵来吸你,没有你不得不流入的固定河渠,没有僵硬的堤岸把你限制于特定的路线,没有水坝和水闸。可是你动弹不得,你变得腐臭,滋生瘴气蚊虫,这跟奴隶有什么两样?
  • 他无法把神学和经院哲学外壳中的谷粒剥离出来,正是这些谷粒,养育了那些曾在人世间走过一遭的最勇敢、最幸苦、最具活力的人
  • 斯蒂芬认为人与人在实质上是不平等的。如果说平等有实际意义的话,那也只是一种法律之下的平等,也即法治所赋予的平等——同等情况同等对待。
  • 他无法想象基于公意的主权政府也可能践踏先前的契约。
  • 绝大多数人即不好也不坏。
  • ······他们比过去变得更加害怕受苦,无论是他们自己还是别人的苦。(对进步主义的狂热)
  • 博爱的信奉者很容易因着对理想人类的爱,而仇恨现世的具体之人。斯蒂芬:“对天下人的爱,通常意味着我本人有关人类应当是什么样子、他们如何生活的观点。”
  • 那些号称博爱的人,通常会为了他本人所理解的后代的幸福,毫不犹豫地牺牲现在活着的人所理解的幸福。
  • 自由从本质上来说依赖于权力。
  • 传统并非一无是处,进步也不是永远正确。
  • ······公众朴素的良知有权对法官进行批评,但对这些专家无能为力。(惩罚变成治疗)
  • 它将变成食人草,而其可怕之处更甚,因为它依然顶着可爱绿植之名。
  • 有人曾经问我持何种学术立场,我很难回答,因为我的立场就是没有立场。
  • 苏格拉底:“我想,我有充分的证据证明我说实话,那就是我的贫穷。”
  • 真正的关系都需要投入时间,需要在芸芸众生中找到一种固定的关系。
  • 《小王子》:“正是你为你的玫瑰付出的时间,使得你的玫瑰如此重要。但你不要忘记,你要永远为你驯化的东西负责,你要为你的玫瑰负责。”
  • 《仲夏夜之梦》,我们的爱似乎是抽象的对象,你在一个特殊的时间点爱上了他。

🍌 对话

  • 但是他们完成了一个孩子自己觉得对别人的善意。
  • 正在的法律并不仅仅是抽象的逻辑,而是每一个人鲜活的故事。公平和正义不仅要在书上得到体现,更重要的是要在每个个案中得到回响。
  • 所有的碎片拼出了一个图景,形成了你对它的认识,但有可能你拼错了。你拼出了一个错误的画,把头和脚拼错了。
  • 人应该走出自己自大、自恋,那种偏见的洞穴。
  • 你要去寻找什么叫good,然后你才能去过good的一生,你才可以避免随波逐流,你内心才会有一种笃定,你才会拒绝跟别人去攀比,也拒绝被别人攀比。
  • “我觉得辅导培训也不入学界主流,所以想告别这个课堂。”“如果你真的想传播法治的理念,也许这个舞台比学校的受众更多,每年有几十万人要参加法考,这些人真正愿意花时间去学习法律,他们当中大部分人会从事法律职业,他们是法治建设最直接的力量。”
  • 法律本身是一种悖论性的存在,它一方面要维护社会秩序,另一方面又要防止维护社会秩序的力量异化为破坏社会秩序的力量。
  • 把热爱转化为持续的行动,才是称职的开始。
  • 能够帮到一个人的,是凝聚成更大的共同体。
  • 误解本来就是人生常态,不要喜欢听好听的误解,而厌恶不好听的误解。
  • 但是当你发现了最美的东西,你绝对不会自我保留,你会觉得这太美了,我一定要分享出去。
  • 你很多高傲的观点,根老百姓基本的内心常识是相抵触的时候,但在技术主义、逻辑上论证是没有问题的,但其实是抵触人内心的良知的。
  • 那个时候其实是会有一种强烈的骄傲感,自己也觉得自己很厉害。但是你内心深处会有一种冲突。
  • 人能真正影响的人,其实很少很少。你能真正影响的人,一定是你愿意在他身上投入大量时间的,跟你有真正接触的那些人。
  • “做城邦中的牛虻”。

🌻 文中的书籍整理

也许可以尝试读读作者读过的一些书籍。这里整理了一些书中提到的,或者作者推荐的书籍,发现还挺多的。

  1. 《爱弥儿》:卢梭在书中特别讨论了个人如何在堕落的社会中保持天性的善良
  2. 《忏悔录》:奥古斯丁偷梨,人性的真实感
  3. 《理想国》:人治和法治
  4. 《法律篇》:柏拉图。只有法治才是现实的
  5. 《黑羊》:卡尔维诺。在每个人以偷窃为生的世界
  6. 《虚无的十字架》:东野圭吾。讨论了死刑存废这个非常沉重的话题
  7. 《何以为家》:(电影)。小男孩的父母在无力抚养的情况下仍然不停地生育,长子赞恩弱小的肩膀上承担起了生活的重担
  8. 《刑法的道德界限》:[美]乔尔·范伯格
  9. 《自由·平等·博爱》:詹姆斯·斯蒂芬。
  10. 《蛙》:莫言。代孕
  11. 《从卢梭到尼采》:弗兰克·特纳;王玲译。
  12. 《论自由》:约翰·穆勒;孟凡译。
  13. 《纳尼亚传奇》:C.S.路易斯(小时候在书籍中逃避世界)。
  14. 《赎罪》:伊恩·麦克尤恩。“让我对于这种文字所营造的自我欺骗有了更深的体会”
  15. 《长日将尽》:石黑一雄。将人性的自我欺骗描写得淋漓尽致
  16. 《沉默》:远藤周作。“罪,并不是一般人所想象的,如盗窃、说谎。所谓罪,是指一个人通过另一个人的人生,却忘了留在那里的雪泥鸿爪。
  17. 《丧钟为谁而鸣》:约翰·多恩。别去打听丧钟为谁而鸣,它为你而鸣
  18. 《蝇王》:威廉·戈尔丁。“每次读都能再次洞悉我内心深处的幽暗”
  19. 《驴皮记》:巴尔扎克。如果你现在一心向往成功,那我推荐一部让你感到扫兴的书
  20. 《麦克白》:莎士比亚。不要过于留恋聚光灯下的人生
  21. 《教堂尖塔》:戈尔丁。自我强加的使命是否只是一种自我欺骗
  22. 《白痴》:陀思妥耶夫斯基。如果没有净土,我们还要做白痴吗?
  23. 《自由及其背叛》:以赛亚·柏林。
  24. 《功利主义》:穆勒。
  25.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卢梭。
  26. 《申辩篇》:柏拉图
  27. 《小王子》
  28. 《仲夏夜之梦》:莎士比亚。
  29. 《麦田守望者》
  30. 《小武》:贾樟柯。
  31. 《通往奴役之路》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由极客之音整理,本文链接:https://www.bmabk.com/index.php/post/114780.html

(0)
Java光头强的头像Java光头强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极客之音——专业性很强的中文编程技术网站,欢迎收藏到浏览器,订阅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