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编程(六)——粘包现象

书读的越多而不加思考,你就会觉得你知道得很多;而当你读书而思考得越多的时候,你就会越清楚地看到,你知道得很少。

导读:本篇文章讲解 网络编程(六)——粘包现象,希望对大家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站点地址:www.bmabk.com,来源:原文

过程演示

流程:客户端发送具体指令(dir、ipconfig等)给服务端,服务端到Windows终端执行指令并将执行结果返回给客户端。

客户端最多可以收到1024bytes的数据

网络编程(六)——粘包现象

 1、当数据量<1024bytes时,客户端收到了完整的数据。

网络编程(六)——粘包现象

 2、数据量>1024bytes时,最多只收1024字节的数据。

网络编程(六)——粘包现象

模拟情景

网络编程(六)——粘包现象

        如上图,在服务端与客户端进行交互的时候,二者会建立交互数据的双向管道,客户端通过管道一给服务端发送数据,服务端通过管道二给客户端发送数据。

        现在有这样一种情形,客户端将发送具体指令(如ipconfig)给服务端,服务端到终端远程执行这个指令并将结果发送给客户端。假设服务端和客户端每次接受最大数据量都是1000字节,客户端发送指令给服务端(指令一般较为较为简短),服务端将执行结果发送给客户端,假设这个结果是3000字节大小,但是客户端最大接受为1000字节,因此,会有2000字节的数据残留在管道二中。往后,客户端发送给服务端的指令,产生的结果将会留存在管道二的左侧,造成多个数据包堵塞在管道二中,这就是粘包现象。

代码演示:

服务端代码

import socket
import subprocess
phone = socket.socket(socket.AF_INET,socket.SOCK_STREAM)
phone.setsockopt(socket.SOL_SOCKET,socket.SO_REUSEADDR,1)
phone.bind(("127.0.0.1",9901))
phone.listen(5)
print("starting...")
while True:
    conn,client_addr = phone.accept()
    print(client_addr)
    while True:
        cmd = conn.recv(1024)
        if not cmd:break
        obj = subprocess.Popen(cmd.decode("utf-8"), shell=True,
                            stdout=subprocess.PIPE, 
                            stderr=subprocess.PIPE)
        stdout = obj.stdout.read()
        stdeer = obj.stderr.read()
        print(len(stdout)+len(stdeer))
        conn.send(stdout+stdeer)
    conn.close()
phone.close()

客户端代码

import socket
phone = socket.socket(socket.AF_INET,socket.SOCK_STREAM)
phone.connect(("127.0.0.1",9901))
while True:
    cmd = input(">>:").strip()
    if not cmd:continue
    phone.send(cmd.encode("utf-8"))
    data=phone.recv(1024)
    print(data.decode("gbk"))
phone.close()

粘包底层原理分析

应用软件发送数据和接收数据

send(发送)操作:应用软件将数据拷贝到操作系统缓存中。一个阶段,耗时相对较短。

recv(接收)操作:等数据——>拷贝数据。两个阶段,耗时相对较长。

底层原理:

网络编程(六)——粘包现象

客户端(应用软件)将数据拷贝到操作系统内存——>操作系统调用硬件网卡——>通过Internet字节流——>数据发送到服务端(应用软件)电脑的网卡上——>数据拷贝到操作系统的缓存中——>拷贝到服务端。

粘包现象产生原因

比如我要分别发送一个1比特的数据包和2比特的数据包,且发送两个包的间隔时间非常的短,I/O(input/output)有延迟,socket为了提高传输效率,则会将这两个包合并起来一起发送出去(Negle算法),收方就收到了粘包数据

粘包现象发生的两个条件:

  • 数据量小
  • 两次发送数据间隔时间短

所以,粘包现象是TCP传输优化算法Negle算法决定的,只会产生在TCP协议传输中。

TCP是按”流“的形式传输数据,UDP是按”消息“为单位传输数据。

代码演示:

服务端代码:

import socket
# 拿到server对象
server = socket.socket(socket.AF_INET,socket.SOCK_STREAM)
# 绑定IP和端口
server.bind(("127.0.0.1",9903))
server.listen(5)
# 建立连接
conn,addr = server.accept()
res1 = conn.recv(1024)
print("第一次",res1)
res2 = conn.recv(1024)
print("第二次",res2)

客户端代码:

import socket
client = socket.socket(socket.AF_INET,socket.SOCK_STREAM)
client.connect(("127.0.0.1",9903))
# 客户端发送第一个数据包
client.send("hello".encode("utf-8"))
# 客户端发送第二个数据包
client.send("world".encode("utf-8"))

返回结果:

网络编程(六)——粘包现象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由极客之音整理,本文链接:https://www.bmabk.com/index.php/post/122901.html

(0)
飞熊的头像飞熊bm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极客之音——专业性很强的中文编程技术网站,欢迎收藏到浏览器,订阅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