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生成器在微博我们一直叫发号器,微博就是用这样的号来存储,而我微博里讨论的时候也都是以发号器为标签。它的主要目的确如平常大家理解的“为一个分布式系统的数据object产生一个唯一的标识”,但其实在一个真实的系统里可能也可以承担更多的作用。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 唯一性
- 时间相关
- 粗略有序
- 可反解
- 可制造
下面我会分别讲每个作用后面的考虑和权衡,也会对比介绍一下业界已知的几种 ID 设计。
- 要唯一性,是否需要全局唯一?
说起全局唯一,通常大家都会在想到发号器服务,分布式的通常需要更大空间,中心式的则需要在一个合适的地方在会聚。这就可能涉及到锁,而锁意味着成本和性能的下降。所以当前的系统是否需要全局的唯一性,就是一个需要考虑的问题。
比如在通讯系统里,聊天消息可能就未必需要全局,因为一条消息只是某一个人发出,系统只要保证一个人维度的唯一性即可。本质上而言,这里利用了用户 ID 的唯一性,因为唯一性是可以依赖的,通常我们设计系统也都是基于类似的性质,比如后面降到的使用时间唯一性的方式。 - 用时间来做什么?千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前面说到唯一性可以依赖,我们需要选择的是依赖什么。通常的做法可以选择数据库自增,这在很多数据库里都是可以满足ACID 的操作。但是用数据库有个缺点,就是数据库有性能问题,在多机房情况下也很难处理。当然,你可以通过调整自增的步长来设计,但对于一个发号器而言,操作和维护都略重了。
而时间是天然唯一的,因此也是很多设计的选择。但对于一个8Byte的 ID 而言,时间并没有那么多。你如果精确到秒级别,三十年都要使用30bit,到毫秒级则要再增加10bit,你也只剩下20bit 可以做其他事情了。之所以在8Byte 上捣鼓,因为8Byte 是一个Long,不管在处理器和编译器还是语言层面,都是可以更好地被处理。
然而三十年够么?对于一个人来说,可能不够,但对一个系统而言,可能足够。我们经常开玩笑,互联网里能活三十年的系统有多少呢?三十年过去,你的系统可能都被重写 N 遍了。这样的信心同样来自于摩尔定律,三十年后,计算性能早就提高了上千倍,到时候更多Byte 都不会是问题了。 - 粗略有多粗略,秒还是毫秒?
每秒一个或者每毫秒一个ID明显是不够的,刚才说到还有20bit 可以做其他事情,就包括一个SequenceID。如果要达到精确的有序,就要对 Sequence 进行并发控制,性能上肯定会打折。所以经常会有的一个选择就是,在这个秒的级别上不再保证顺序,而整个 ID 则只保证时间上的有序。后一秒的 ID肯定比前一秒的大,但同一秒内可能后取的ID比前面的号小。这在使用时非常关键,你要理解,系统也要接受才可以。
那时间用秒还是毫秒呢?其实不用毫秒的时候就可以把空出来的10bit 送给 Sequence,但整个ID 的精度就下降了。峰值速度是更现实的考虑。Sequence 的空间决定了峰值的速度,而峰值也就意味着持续的时间不会太久。这方面,每秒100万比每毫秒1000限制更小。 - 可反解,解开的是什么?
一个 ID 生成之后,就会伴随着信息终身,排错分析的时候,我们需要查验。这时候一个可反解的 ID 可以帮上很多忙,从哪里来的,什么时候出生的。跟身份证倒有点儿相通了,其实身份证就是一个典型的分布式 ID 生成器。
如果ID 里已经有了时间而且能解开,在存储层面可能不再需要timestamp 一类的字段了。微博的 ID 还有很多业务信息,这个后面会细讲。 - 可制造,为什么不用UUID?
互联网系统上可用性永远是优先指标。但由于分布式系统的脆弱,网络不稳定或者底层存储系统的不可用,业务系统随时面临着失败。为了给前端更友好的响应,我们需要能尽量容忍失败。比如在存储失败时,可能需要临时导出请求供后续处理,而后续处理时已经离开了当时的时间点,顺序跟其他系统错开了。我们需要制造出这样的ID 以便系统好像一直正常运行一样,可制造的 ID 让你可以控制生产日期(汗,有点儿假冒伪劣的意思了),然后继续下面的处理。
另一个重要场景就是数据清洗。这个属于较少遇到,但并不罕见的情况,可能是原来 ID 设计的不合理,也可能由于底层存储的改变,都可能出现。这样一个可制造的 ID 就会带来很多操作层面的便利。
这也是我们不用 UUID 的一个原因。UUID 标准可以保证在某时某地生成,但如果要控制生成一个特定时间的 UUID,可能需要底层库的改动。经验告诉我们,能在上层解决的问题不要透到下层,这种库的维护成本是非常高的。
设计细节UUID 就不说了, 其他公开出来的这里说下SnowFlake、Weibo以及 Ticktick 的设计。 - SnowFlake41bit留给毫秒时间,10bit给MachineID,也就是机器要预先配置,剩下12位留给Sequence。代码虽然露出来了,但其实已经不可用了,据说是内部改造中。
- Weibo微博使用了秒级的时间,用了30bit,Sequence 用了15位,理论上可以搞定3.2w/s的速度。用4bit来区分IDC,也就是可以支持16个 IDC,对于核心机房来说够了。剩下的有2bit 用来区分业务,由于当前发号服务是机房中心式的,1bit 来区分热备。是的,也没有用满64bit。
- Ticktick也就是当前在环信系统里要用到的。使用了30bit 的秒级时间,20bit 给Sequence。这里是有个考虑,第一版实现还是希望到毫秒级,所以20bit 的前10bit给了毫秒来用,剩下10bit给 Sequence。等到峰值提高的时候可以暂时回到秒级。
前面说到的三十年问题,因此我在高位留了2bit 做 Version,或者到时候改造使用更长字节数,用第一位来标识不同 ID,或者可以把这2bit 挪给时间用,可以给系统改造留出一定的时间。
剩下的10bit 留给 MachineID,也就是说当前 ID 生成可以直接内嵌在业务服务中,最多支持千级别的服务器数量。最后有2bit 做Tag 用,可能区分群消息和单聊消息。同时你也看出,这个 ID 最多支持一天10亿消息,也是怕系统增速太快,这2bit 可以挪给 Sequence,可以支持40亿级别消息量,或者结合前面的版本支持到百亿级别。
另外表如果使用数据库自增ID就存在一些问题:
- id的规律性太明显
- 受单表数据量的限制
场景分析一:如果我们的id具有太明显的规则,用户或者说商业对手很容易猜测出来我们的一些敏感信息,比如商城在一天时间内,卖出了多少单,这明显不合适。
场景分析二:随着我们商城规模越来越大,mysql 的单表的容量不宜超过500W,数据量过大之后,我们要进行拆库拆表,但拆分表了之后,他们从逻辑上讲他们是同一张表,所以他们的id是不能一样的, 于是乎我们需要保证id的唯一性。
全局ID生成器,是一种在分布式系统下用来生成 全局唯一 ID的工具,一般要满足下列特性:
为了增加ID的安全性,我们可以不直接使用Redis自增的数值,而是拼接一些其它信息:
成部分:符号位:1bit,永远为0
时间戳:31bit,以秒为单位,可以使用69年
序列号:32bit,秒内的计数器,支持每秒产生2^32个不同ID
redis 实现全局唯一 id:
@Component
public class RedisIdWorker {
/**
* 开始时间戳
*/
private static final long BEGIN_TIMESTAMP = 1640995200L;
/**
* 序列号的位数
*/
private static final int COUNT_BITS = 32;
private StringRedisTemplate stringRedisTemplate;
public RedisIdWorker(StringRedisTemplate stringRedisTemplate) {
this.stringRedisTemplate = stringRedisTemplate;
}
public long nextId(String keyPrefix) {
// 1.生成时间戳
LocalDateTime now = LocalDateTime.now();
// 得到当前的秒数
long nowSecond = now.toEpochSecond(ZoneOffset.UTC);
long timestamp = nowSecond - BEGIN_TIMESTAMP;
// 2.生成序列号
// 2.1.获取当前日期,精确到天
String date = now.format(DateTimeFormatter.ofPattern("yyyy:MM:dd"));
// 2.2.自增长 (每天一个key)
long count = stringRedisTemplate.opsForValue().increment("icr:" + keyPrefix + ":" + date);
// 3.拼接并返回
return timestamp << COUNT_BITS | count;
}
}
除了 redis 之外,还有 UUID 、雪花算法 等方式可以生成全局唯一 id。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由极客之音整理,本文链接:https://www.bmabk.com/index.php/post/1622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