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Google要将LiveData设计成粘性的

相信很多人在职业生涯的面试过程中都被问过一个问题?

面试官:我看你简历上有写 LiveData,那你能说说 LiveData 是粘性的吗?

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知识点,今天就让我们站在Google设计者的角度来深入学习一下LiveData

LiveData是粘性的吗?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首先应该知道,粘性是什么意思?

不知道你对EventBus熟不熟悉,我第一次接触粘性这个概念,就来自于EventBus粘性事件

粘性事件:相对比普通事件,粘性事件支持先发送事件,再去注册订阅者。一旦完成订阅动作,这个订阅者就会接收到该粘性事件。

所以粘性其实就可以理解为观察者模式的升级,让观察者与被观察者对象之间更加的粘合。正常情况下,我们需要先注册观察者对象,然后再去更改被观察者对象,这样观察者对象才能接收到这个观察事件。而粘性,则支持先去触发更改被观察者对象,产生观察事件,然后再去注册观察者对象,注册成功后,该观察者对象还是可以接收到该观察事件,执行对应的观察动作。

来个例子吧!看看是不是粘性的

我们利用LiveData来做APP的全局状态管理

object GlobalState {

val jcTestNumberLd: MutableLiveData<Int> = MutableLiveData<Int>()

}
复制代码

然后在Fragment以及Activity中观察该jcTestNumberLd

/** 观察 GlobalState 的 Activity */
class JcTestActivity : BaseVmDbActivity<MainViewModel, ActivityJcTestBinding>() {

override fun initView() {
viewBinding.incButton.setOnClickListener {
GlobalState.jcTestNumberLd.value =
if (GlobalState.jcTestNumberLd.value == null) {
1
} else {
GlobalState.jcTestNumberLd.value!!.toInt().inc()
}
}
}

override fun initObserve() {
GlobalState.jcTestNumberLd.observe(this, {
Log.e(TAG, "initObserve: jctestNumber = $it")
})

}

........
}

/** 观察 GlobalState 的 Fragment */
class EventFragment : BaseVmDbFragment<EventViewModel, FragmentEventBinding>() {

override fun setObservers() {
GlobalState.jcTestNumberLd.observe(viewLifecycleOwner, {
Log.e(TAG, "setObservers: jctestNumber = $it", )
})
}

........
}
复制代码

注意:这里例子中的 EventFragment 并不是关联到 JcTestActivity 的。用户会先进入到 JcTestActivity,然后由用户控制进入到另一个Activity中,加载EventFragment

我们来执行一下以下五步操作,来看一下输出的日志

  1. 当我们第一次进入 JcTestActivity 时,注册了观察者,没有接收到观察事件,所以也就不会执行观察动作。

  2. 然后我们点击自增按钮为jcTestNumberLd 赋予新值,接收到观察事件,执行观察动作,输出 1

  3. 再次点击自增按钮,有观察事件,执行观察动作,输出 2

  4. 再次点击自增按钮,有观察事件,执行观察动作,输出 3

  5. 然后我们到 EventFragment 中,注册新的观察者,发现直接接收到观察事件,执行观察动作,输出 3

输出结果:

E/JcTestActivity: initObserve: jctestNumber = 1
E/JcTestActivity: initObserve: jctestNumber = 2
E/JcTestActivity: initObserve: jctestNumber = 3

E/EventFragment: setObservers: jctestNumber = 3
复制代码

这就是粘性事件!所以说,LiveData是粘性的

LiveData 是怎么实现粘性的呢?

在知道LiveData是粘性后,我不经问自己:它是怎么实现粘性的呢?

这里我们先来回顾一下EventBus粘性事件的实现原理。

EventBus在发送粘性事件时,会将这粘性事件存到一个叫做stickyEvents的集合中,然后等注册订阅新的观察者对象时,会去遍历该集合中的粘性事件,如果有找到对应的粘性事件,就将该粘性事件发送给该观察者。(如果你对EventBus粘性事件不熟悉,可以点击EventBus 源码解析(很细 很长)进一步了解学习。)

LiveData是不是也是以同样的原理来实现粘性的呢?

public LiveData(T value) {
mData = value;
mVersion = START_VERSION + 1;
}

/**
* Creates a LiveData with no value assigned to it.
*/

public LiveData() {
mData = NOT_SET;
mVersion = START_VERSION;
}
复制代码

从 LiveData 的构造函数中可以发现有一个 mVersion 参数,它代表着 LiveData 的版本号,每当我们进行setValue时,都会让mVersion进行自增。

另外,ObserverWrapper 这个观察者包装类中也有一个int mLastVersion = START_VERSION 版本号。

这两个版本号分别是被观察者对象与观察者对象的版本号,那这二者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

在判断是否通知观察者的 considerNotify(ObserverWrapper observer) 方法中,会对这两个版本号进行比较。

private void considerNotify(ObserverWrapper observer) {
...省略代码...

//如果观察者的版本号 >= LiveData的版本号,就说明该观察者已经接收过该观察事件,也就不再分发。
if (observer.mLastVersion >= mVersion) {
return;
}
//反之,分发观察事件给该观察者,让其执行对应的观察动作,并更新观察者的版本号
observer.mLastVersion = mVersion;
observer.mObserver.onChanged((T) mData);
}
复制代码

概括一下:根据比对观察者对象的版本号与LiveData的版本号来判断是否分发当前版本的数据给该观察者。如果观察者对象的版本号大于等于LiveData的版本号,也就说明该观察者已经接收过当前版本的数据了,也就不需要再次分发了(等待下一次数据更新)。反之,则分发当前版本的数据给该观察者,让其执行对应的观察动作,并更新观察者的版本号,也就是更新为LiveData的版本号。

利用Hook验证一下

我们利用 Hook 分别拿到 LiveData 的 mVersion 以及 ObserverWrapper 的 mLastVersion 来看一下。

/** 主动 hook 检测版本号 */
dataBinding.hookCheckVersionButton.setOnClickListener {
GlobalState.jcTestNumberLd.hook()
}

fun LiveData<Int>.hook() {
//get liveData mVersion
val mVersion = this.javaClass.superclass.getDeclaredField("mVersion")
mVersion.isAccessible = true
val mVersionValue = mVersion.get(this)
Log.e(TAG, "hook: LiveData mVersion = $mVersionValue")

val mObservers = this.javaClass.superclass.getDeclaredField("mObservers")
mObservers.isAccessible = true
//SafeIterableMap<Observer<? super T>, ObserverWrapper>
val mObserversValue = mObservers.get(this)
Log.e(TAG, "hook: mObserversValue = $mObserversValue")

val methodGet = mObserversValue.javaClass.getDeclaredMethod("get", Any::class.java)
methodGet.isAccessible = true
//myObserver就是自定义的Observer,即通过Observer这个key来拿到SafeIterableMap的值,
//这里也就是LifecycleBoundObserver
val objectWrapperEntry = methodGet.invoke(mObserversValue, myObserver)
val objectWrapper = (objectWrapperEntry as Map.Entry<*, *>).value
//ObserverWrapper mLastVersion
val mLastVersion = objectWrapper!!.javaClass.superclass.getDeclaredField("mLastVersion")
mLastVersion.isAccessible = true
val mLastVersionValue = mLastVersion.get(objectWrapper)
Log.e(TAG, "hook: observerWrapper mLastVersion = $mLastVersionValue")
}

val myObserver = Observer<Int> {
Log.e(TAG, "initObserve: jctestNumber = $it")
dataBinding.testNumberTv.text = it.toString()
}
复制代码

接着,我们来分析一下上面所介绍的那五个步骤:

  1. 当我们第一次进入 JcTestActivity 时,注册了观察者,没有接收到观察事件,所以也就不会执行观察动作。Hook一下,此时 LiveData mVersionValue = -1observerWrapper mLastVersionValue = -1 。

  2. 然后我们点击自增按钮为jcTestNumberLd 赋予新值,接收到观察事件,执行观察动作,输出 1

  3. 再次点击自增按钮,有观察事件,执行观察动作,输出 2

  4. 再次点击自增按钮,有观察事件,执行观察动作,输出 3。Hook一下,此时 LiveData mVersionValue = 2observerWrapper mLastVersionValue = 2 。

  5. 然后我们退出重新进到 JcTestActivity,注册新的观察者,发现直接接收到观察事件,执行观察动作,输出 3。Hook一下,此时 LiveData mVersionValue = 2observerWrapper mLastVersionValue = -1 。

输出的 Log信息 如下:

//第一次进入JcTestActivity
E/JcTestActivity: LiveData hook: mVersionValue = -1
E/JcTestActivity: hook: observerWrapper mLastVersionValue = -1

//执行两次Inc
E/JcTestActivity: initObserve: jctestNumber = 1
E/JcTestActivity: initObserve: jctestNumber = 2
E/JcTestActivity: initObserve: jctestNumber = 3
E/JcTestActivity: LiveData hook: mVersionValue = 2
E/JcTestActivity: hook: observerWrapper mLastVersionValue = 2

//退出JcTestActivity后,重新进入JcTestActivity
E/JcTestActivity: initObserve: jctestNumber = 3
E/JcTestActivity: LiveData hook: mVersionValue = 2
E/JcTestActivity: hook: observerWrapper mLastVersionValue = -1
复制代码

这里最后一步重新进入了JcTestActivity 拿到 observerWrapper mLastVersionValue = -1 ,是因为重新进入后,这个观察者是新创建的,其mLastVersionValue 初始值就是-1。

新观察者创建成功后,触发considerNotify()方法,进行版本号对比,此时,LiveData.mVersion -> 2 大于 observer.mLastVersion -> -1,所以LiveData会将最新数据分发给当前观察者。

通过 Hook 分别拿到 LiveData 的 mVersion 以及 ObserverWrapper 的 mLastVersion 来进行对比,进一步证实了LiveData是粘性的

为什么Google要将LiveData设计成粘性的

LiveData 是可观察的数据存储器类,这样也就意味着存储在LiveData中的数据是会更新的,既然是会更新的,那必定就会存在状态,即最新数据状态。

所以,当数据状态发生改变时(数据发生了更新),LiveData需要告诉所有处于活跃状态的观察者, 让其同步更新数据。这应该很好理解了,因为这就是普通事件,先注册观察者,再去更新被观察者对象,触发观察事件。

那这时,你再去新注册一个观察者对象,你认为它需不需要知道此时LiveData最新的数据呢?

答案是:需要。

因为所有的观察者,都只需要知道LiveData中存储的数据,而且是最新数据。不管我是新注册的观察者,只要你LiveData有了最新数据,就需要告诉我。而关于有无新数据,从代码上体现出来的就是,LiveData.mVersion > Observer.mLastVersion 。

这也就是粘性事件,先更新被观察者对象,触发观察事件,再去注册观察者,观察者会直接接收到该观察事件,执行对应的观察动作。

它的功能属性导致其只能是粘性的。

总结

本篇文章,我们先是通过EventBus的粘性事件来了解了什么是粘性?通过案例来初步推出LiveData是粘性的,接着通过探索源码来发现LiveData实现粘性的原理,并通过反射hook,来进一步证实,最后站在Google设计者的角度来思考为什么要将LiveData设计成粘性的。相信你通过本篇文章,肯定对LiveData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到此本篇文章就结束啦,如果你有任何疑问或者不同的想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与我一起探讨。

来源:https://juejin.cn/post/7098224450117566478


版权申明: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创者所有。除非无法确认,都会标明作者及出处,如有侵权,烦请告知,我们会立即删除并致歉!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互联网程序员):为什么Google要将LiveData设计成粘性的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由极客之音整理,本文链接:https://www.bmabk.com/index.php/post/24047.html

(0)
小半的头像小半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极客之音——专业性很强的中文编程技术网站,欢迎收藏到浏览器,订阅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