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cert
(跟踪路由)是一个网络诊断工具,它基于ICMP协议来工作。当网络出现故障时,tracert
可以帮助用户确定出现故障的网络节点。该命令通过发送一系列带有逐渐增大的TTL(Time To Live,生存时间)值的ICMP回显请求报文来工作。每经过一个路由器,TTL值就会减1,当TTL值减到0时,路由器会向源端发送一个ICMP超时(Time Exceeded)报文,这样源端就可以得到该路由器的地址。通过不断增加TTL值并重复这个过程,tracert
可以追踪出数据包从源端到达目的端所经过的所有路由器。
-
打开命令提示符:按下Win + R组合键,输入“cmd”,然后按下回车键,以打开命令提示符窗口。
-
输入
tracert
命令:在命令提示符窗口中,输入tracert
命令,后面跟上你想要跟踪的目标计算机的名称或IP地址。例如:
tracert www.example.com
或者
tracert 192.168.1.1
-
查看输出结果:
tracert
命令会开始发送ICMP回显请求报文,并显示每个跃点的信息。输出结果通常包括跃点编号、每个跃点对应的主机名或IP地址、以及到达该跃点所需的响应时间(以毫秒为单位)。如果无法到达某个跃点,则会显示一个星号(*)。
-
跃点编号:表示数据包经过的节点顺序。通常,第一个跃点是本地计算机,最后一个跃点是目标计算机。
-
主机名或IP地址:表示每个跃点对应的设备名称或IP地址。这些信息可以帮助你识别数据包在网络中的传输路径。
-
响应时间:表示数据包从源计算机到达该跃点所需的时间(以毫秒为单位)。这些时间可以帮助你了解网络的延迟情况。
tracert命令支持多个参数
tracert
命令支持多个参数,这些参数可以用来定制命令的行为和输出。以下是tracert
命令的一些常用参数及其说明:
-
-d:此参数用于不解析目标计算机的名称。当使用此参数时,
tracert
将只显示IP地址而不是主机名。这可以加快命令的执行速度,特别是在处理大量数据时。 -
-h maximum_hops:此参数用于指定搜索目标的最大跃点数。默认情况下,
tracert
会尝试追踪到达目标计算机所经过的30个跃点。通过指定一个较小的值,你可以限制tracert
追踪的跃点数,从而减少命令的输出和执行时间。 -
-j host-list:此参数允许你指定一个主机列表,
tracert
命令将沿着这个主机列表释放源路由。这意味着数据包将按照指定的主机列表顺序进行传输,而不是按照正常的路由路径。此参数通常用于高级网络诊断和测试。 -
-w timeout:此参数用于设置等待每个回复的超时时间(以毫秒为单位)。默认情况下,
tracert
命令会等待每个回复4秒(4000毫秒)。如果网络延迟较高或目标计算机无法及时响应,你可以通过增加此值来延长等待时间。 -
-R:此参数用于跟踪往返行程路径(仅适用于IPv6)。当使用此参数时,
tracert
将显示数据包从源计算机到目标计算机再返回源计算机的完整路径。这有助于了解数据包在网络中的往返传输情况。 -
-S srcaddr:此参数用于指定要使用的源地址(仅适用于IPv6)。通过指定一个特定的源地址,你可以控制数据包从哪个网络接口发出,这在进行网络测试和故障排除时可能很有用。
-
-4:此参数强制
tracert
命令使用IPv4协议进行追踪。在某些情况下,当目标计算机或网络配置为仅使用IPv4时,使用此参数可以确保追踪成功。 -
-6:此参数强制
tracert
命令使用IPv6协议进行追踪。与-4
参数类似,当目标计算机或网络配置为仅使用IPv6时,使用此参数可以确保追踪成功。
-
tracert
命令最多支持显示30个网络节点的信息。如果数据包在经过30个跃点后仍未到达目标计算机,则tracert
会停止追踪并显示相应的消息。 -
某些跃点可能无法访问或无法返回响应,这可能是由于网络配置、防火墙设置或其他原因导致的。在这种情况下,
tracert
的输出结果会显示一个星号(*)来代替该跃点的信息。 -
执行
tracert
命令可能需要一些时间,因为命令需要等待每个跃点的响应。在等待期间,可以看到命令提示符窗口中不断更新的输出结果。
通过分析tracert
的输出结果,可以了解数据包在网络中的传输路径以及可能存在的网络延迟或故障点。
END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运维小站OpsStation):Windows中tracert命令的用法及示例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由极客之音整理,本文链接:https://www.bmabk.com/index.php/post/2606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