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据链路层扩展以太网最初人们使用的是网桥(bridge)。
网桥对收到的帧根据其MAC帧的目的地址进行转发和过滤。
但二层交换机(也叫以太网交换机)的出现(强调这种交换机工作在数据链路层),很快就淘汰了网桥。
注:如果没有说交换机属于那一层,一般指二层交换机。
交换机是一种基于MAC的地址识别,能完成封装、解封及转发帧的数据链路层网络设备。
2)交换机的每个接口都直接与一个单台主机或另一个交换机相连,并且一般都工作在全双工方式。
3)具有并行性。相互通信的主机都是独占传输媒体,无碰撞地传输数据。
4)交换机的接口有存储器,能在输出端口繁忙时把到来的帧进行缓存。
5)是一种即插即用设备,其内部的帧交换表是通过自学习算法自动地逐渐建立起来的。
1) 当交换机从某个端口接收到一个数据报时,它先读取报头中的源MAC地址,这样它就知道源 MAC地址的机器是连在哪个端口上的。
2) 再去读取报头中的目的MAC地址,并在地址表中查找相应的端口。
3) 如果表中有与该目的 MAC 地址对应的端口,那么把数据帧直接复制到该端口上。
4) 如果表中找不到相应的端口,则把数据报广播到所有端口上,
当目的机器对源机器回应时,交换机可以学习一遍目的MAC 地址与哪个端口对应,
二层交换机可以学习到全网的 MAC 地址信息,它就是这样建立不断地循环这个过程,和维护自己的地址表的。
考虑到有时可能要在交换机的接口更换主机,或者主机要更换其网络适配器,这会更改交换表中的项目。
为此,在交换表中每个项目都设有一定的有效时间。过期的项目会被删除。
直通式转发方式在输入端口检测到一个数据报后,只检查其报头,取出目的地址,通过内部的地址表确定相应的输出端口,然后把数据报转发到输出端口,这样就完成了交换!
因为它只检查数据报的报头,通常只检查前 14 B,所以,这种方式具有延迟时间短、交换速度快的优点。
常用的以太网V2标准的MAC帧格式如下:(P95)
存储式转发是计算机网络领域使用得最为广泛的技术之一。
在这种工作方式下,交换的控制器先缓存输入到端口的数据报,然后进行循环冗余校验 (CRC),
滤掉不正确的报,确认报正确后,取出目的地址,通过内部的地址表确定相应的输出端口,然后把数据报转发到输出端口
支持不同速率端口的交换机必须使用存储式转发方式,否则就不能保证高速端口和低端口间的正确通信。
例如,当需要把数据从 10Mbit/s 端口传送到100Mbit/s 端口时,就必缓存来自低速端口的数据报,然后以 100Mbit/s 的速率进行发送。
碎片是指信息发送过程中由于冲突而产生的残缺不全的帧(残帧)。碎片是无用的信息。 考点
它检查帧的长度是否够 64 B(512bit),如果小于64 B,说明该帧是碎片,则丢弃该报;如果大于等于64B则发送该报。 碎片的判断
该方式的数据处理速度比存储式转发方式快,但比直通式转发方式慢。
由于够避免残帧的转发,所以此方式被广泛应用于低档交换机中。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计算机408):以太网交换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由极客之音整理,本文链接:https://www.bmabk.com/index.php/post/261284.html